
■ 北京往事
□钟飞(学者 北京)
《明史·仪卫志》记载,明朝皇帝举行大朝会时,宫廷仪仗队里有“虎豹各二,驯象六”,分列左右。还有5乘礼仪车,其中的“大辂”车和“玉辂”车各用两头大象驾辕。明朝北京大象的主要职责是驮祭器、驾车,或者在朝贺时站在队列两边,等官员们全过去了,鼻子一搭,跟马戏团似的。
明朝的仪仗队归锦衣卫掌管,下设演象所和驯象所。演象所在大慈恩寺,从南亚新来的大象先要在这里进行上岗前培训,之后送到驯象所饲养。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录了当时北京象房的分布:一在御马监内,即今之沙滩、五四大街。一在今宣武门内,称外象房。御马监象房里边经常要保持有九只母象,每只都有单间,不够时则由外象房递补。外象房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从那时起附近“象来街”的地名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每年农历六月六,外象房的“房客”要到宣武门外护城河内洗澡,此举每每吸引了大量看客。这一天,市民除了要到善果寺看和尚“晾经”之外,就是到宣武门外护城河边看洗象。宣武门外酒楼临水座位都发了“大象财”,清人诗词中多有对于这一乐事的记录:千钱更赁楼窗坐,都为河边洗象来。现在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座玉雕“双童洗象”,一个小朋友手持角形水器冲洗象身,另一个拿着扫帚为大象刷洗,这是清中期的作品,取的是“洗象更新”寓意无疑。
大象个儿大,胆子却不一定。在象来街附近,曾有一家生产火药的兵工厂。天启六年(1626年)五月某日该厂安全生产工作露出马脚,火药爆炸后损毁房屋、波及群众无数。附近象房内的大象受到惊吓在大街上狂奔,并且攻击行人,在城内引发了大规模恐慌。
清庭沿用了明朝京师的象房,并从南亚国家补充了许多大象。《康熙南巡图》描绘了排列在“大红门”外的銮驾行列,行列中共有11头大象,个个膘肥体壮,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
据清宫档案记载,当时的象房至少有42间,养象数量在乾隆五十八年最多,达到了39头。每头大象都配备有毛毡、被子各一条,饭桶、水桶各一个,以及许多配套的“行头”。每头大象要吃掉官仓老米3斗、稻草160斤,小象减半———应该是一笔不小的财政负担。清朝客居北京的大象的表现似乎确实和皇朝的气数有关,这个悠哉游哉的大动物也有气儿不顺的时候———
震钧在《天咫偶闻》一书记述道:“咸丰已来,滇南久乱,朝班无象者十余年。至同治戊辰,云南底定,缅甸始复贡象七对……至甲申(光绪十年,1884)春,一象忽疯,掷玉辂于空中,碎之,遂逸出西长安门。物遭之碎,人遇之伤。掷奄人某于皇城壁上如植。西城人家,闭户竟日……从此……相继毙矣,京师遂无象。”
上述说法未免太过绝对,实际的情况是,在庚子事变后,颐和园北宫门北的安河圈也养过大象。养象人名唤武寿峰,据说慈禧就是坐着他的骡车仓皇西窜的。他养的一对大象死后受到慈禧礼遇,葬于玉泉山西的象鼻子沟。这都只是轶闻,并无确凿史料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