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刘秀军透露,近十年来,我国餐饮业零售额已从2000年的3700亿增长到2009年的18000亿,今年更有望突破20000亿大关,人均每年在餐饮业中的投入将突破1500元。在外就餐已成为中国居民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外就餐时,怎么才能保证健康营养呢?12月8日,在中国肯德基餐饮健康基金第三届学术年会暨“餐饮与健康”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营养专家就餐饮健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在外就餐能量摄入高于在家吃的1.4-1.9倍
通过中国疾控中心杨晓光领衔、多位专家参与的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27家餐馆10000多人的餐饮调查中,发现在外就餐时人们的膳食结构与在家用餐有明显差异:谷类食物少,动物性食物多,能量、脂肪、盐的摄入量均明显高于在家用餐,其中脂肪供能比达到47%,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仅为29%。在外就餐总能量摄入明显高于在家吃的1.4倍,自助餐更是可以高于在家吃饭的1.9倍。
【建议】
能量平衡,食不过量
杨晓光,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每天的能量摄入量在2100-2200千卡为合理范围,而吃自助餐时一顿饭的能量就可以占到一天所需总能量的70%,如果不能控制一天饮食总能量的摄取,运动消耗少,“每天积蓄4千卡热量,一年体重就会增加1公斤。”所以,在外就餐时一定要注重能量平衡,食不过量。此外,还要注意不能摄入过高脂肪。
中西式快餐普遍存在微量元素不平衡
调查还显示,34.8%的消费者认为快餐消费和慢性病有关,而36.2%的人认为无关,29%的人对此表示迷茫。近七成消费者认为“吃得适量,种类越多越好”,也有近两成的人认为任意使用快餐不会影响健康。在中西式快餐的营养成分对比中发现,中西式快餐的蛋白质和脂肪供给量偏高,碳水化合物供给量偏低,微量元素的不足和不平衡也是普遍的问题。西式快餐中维生素A、维生素C、钙、锌供给不足,而钾、铁供给充足,钠供给过量。而中式快餐的营养成分差异较大。
【建议】
其他餐次多摄入牛奶、蔬菜、水果
刘静,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博士:在调查了“不同快餐食品的营养质量评价研究”中发现,中、日、韩式快餐除了具有食物分量较多的共性外,而钙、铁、维生素C的含量较低,日韩式快餐中的维生素A的含量则较多,主要来自深绿色蔬菜如生菜、菜花、西红柿等。西式快餐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面类套餐提供的能量基本适宜,而米饭和汉堡套餐提供的能量较高。快餐中面汤、蔬菜汁中含盐量较高,消费者要少喝。可通过一日中的其他餐次尽量多摄入牛奶、蔬菜和水果,来补充快餐类食品中不足的营养素。
各菜系各类食物摄入调研
鱼类:京鲁菜馆鱼类消费量较低,为48克/标准人次,其他三个菜系的摄入量在85-95克/标准人次,鲁菜最低
谷类摄入量:京鲁菜馆最高,为67.6克/标准人次
肉类食物摄入量:京鲁菜、淮扬菜、川菜间差异不明显,在130克/标准人次左右,粤菜馆的摄入量相对较低
蔬菜摄入量:川菜馆最高,为209克/标准人次
豆及豆制品的摄入量:淮扬菜馆最高,为16.6克/标准人次
烹调油用量:川菜馆最高
用盐量:川菜馆最高
数据来源:本次研讨会发布的《大城市餐馆就餐者饮食状况调查》
■ 重点关注
吃自助餐要“浅尝辄止”
对70岁的院士陈君石来说,在外就餐是家常便饭。他调侃说,吃自助餐时,懂得“浅尝辄止”是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要每样食物只吃一筷子,不贪吃,尽量使饮食构成多样化,搭配好合理的营养成分摄入。
陈君石认为,在外就餐时摄入的糖、淀粉、脂肪都会增多,而钙和维生素C摄入相对在家就餐时较少。针对这一情况,他建议,国人在外就餐可以借鉴一些四海皆准的建议:合理选择和搭配食品。总的原则是控制能量的摄入,选择低脂低糖低盐膳食,尽量做到食物多样,谷物为主,粗细搭配,尽量多选择蔬菜和水果,可以多补充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选择不带皮的鸡肉、瘦牛肉和火腿、鱼虾,避免吃香肠和腌肉等;选择小份菜肴;避免含糖饮料和酒精饮料,选择白水或柠檬水;尽量避免自助餐时的无节制饮食。
■ 其他发现
情侣关系有助培养正确饮食行为
在“城市情侣饮食消费行为及同伴营养教育效果的研究”报告中,在对比有关情侣与单身者对待餐饮和健康的态度的相关调查中发现,女性较男性具有更好的营养学知识和态度,而尤以情侣中的女性最好,情侣中的男性得分也高于单身族的女性,而单身男性对营养学的态度和知识都是人群中最差的一族。女性经常吃早餐和有挑食习惯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性有吃夜宵习惯和有运动习惯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而情侣组女性吃夜宵的习惯比例最低,单身族男性经常吃早餐比例最低。另外,情侣组男性认为“恋人对自己的营养保健意识形成有关键作用。”
西式快餐中的中式食品更受欢迎
快餐消费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高能量、高蛋白和高脂肪。快餐,成了部分人群日常正常的一日三餐。在调查了北京3家中式和3家西式快餐店后发现,20-39岁人群是在外选择快餐消费的主力军,占总数的68%之多,而40岁以上的快餐消费者仅占20%。其中20-29岁的消费者主体尤为突出,约占总人数的46.8%。而40.52%的消费者认为媒体对快餐的报道影响他们对快餐的消费,其中食用中式快餐者较西式快餐消费者,更容易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快餐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并非健康与否,而是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口味”。绝大多数消费者更喜欢中西式结合的快餐食品,或者是“西式快餐店里的中式食品”,因为“口味更好”。
■ 判断
晚餐一定要少吃? ×
杨晓光:现代人下午还要工作,晚上睡得也较晚,出现晚餐比午餐吃得热量高的现象也很正常,只要控制好一天总的能量的摄入即可。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