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Spex》音乐杂志:与流行文化共同变迁
新京报
2010-12-11 01:43

 【走访德国文化杂志之五】

  《Spex》是德国久负盛名的摇滚音乐与流行文化杂志———不仅以音乐为主题,还以音乐为缩影透析文化与社会趋势。

  这本创刊于1980年的“老字号”杂志,以时间作分水岭,有过三段人生,而且彼此之间有过断层。

  新的这一段始于2007年与2008年间,年轻的扬·科德韦思和薇布克·维茨克携手接任人事动荡的杂志主编,杂志又从科隆搬到了柏林。新杂志每期附有一张CD,杂志内容涵盖了文学、电影、时尚和当前的社会潮流。科德韦思表示,媒体在德国就像“第四种权力”,尤其在二战后,德国人对政府缺乏信任感,去平衡各种制度与权力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是媒体的责任所在。

  编辑部小楼外一排老墙上的涂鸦,与编辑部内大声浪的音乐,有着默契的自由气氛。1980年《Spex》创刊时,也是一身自由理想:当时科隆有五位作家想自创音乐刊物,最初就想摆在唱片店和火车站卖,毕竟他们的目标是要推音乐界新人,并没想跟已成规模的音乐杂志竞争。但三年后当《Spex》的主要对手《声音》杂志倒闭后,一批有见识有经验的编辑团队全部转移到了《Spex》旗下,为年轻的杂志添上了文气,并建造了以诙谐讽刺的口吻去点评社会乃至政治局势的风格。

  最初以DIY起步并独立经营的《Spex》,内容的选择与评论都偏向个人趣味。虽然曾被批评“过分主观”,但在20多年前“独立品位”还稀罕时,《Spex》也因此很快突围而出,很快就在德国赢得了主流音乐杂志的地位,同时杂志也催生了一批新批评家与作者。

  创刊9年后,正在声誉高点的《Spex》却因不堪财政重负而破产。2000年,《Spex》卖给了Piranha传媒公司后,整本杂志的架构完全翻新,不少老员工选择了卷铺盖走人。这当然也带走了大批忠实读者。当时大家都觉得,《Spex》将沦陷为音乐产业圈内的一份平庸刊物。

  在搬往柏林之前,杂志的“第二段人生”确实经历过危机。科德韦思在杂志的“柏林时期”才加入,而维茨克则从小就是杂志的粉丝。他们认为,柏林的音乐产业相对繁盛也最具多元与创新的潜质;而除了“非主流”音乐以外,新《Spex》希望扩宽音乐领域,另外也希望同时向文学、艺术乃至时尚领域敞开怀抱。与此同时,《Spex》减少了讲究时效性的新闻篇幅,也从原来的月刊变成了双月刊。

  对比以前占据杂志大片江山的独立摇滚等“亚文化”图景,现在的《Spex》内容更趋多元———“流行文化与亚文化的分界已经不再明显”,科德韦思说:“今天杂志的读者群架构已经不那么单一”。杂志只有三位全职的编辑,倒是特约撰稿人有20多位。《Spex》的名声早已在外。两位年轻的主编说,现在他们想让杂志“轻”下来,将厚重的“学术感”删减一点点。文章尽量多用短句,这样更易读一些,“要严肃也要有趣”。

  对于《Spex》的变迁,至今不少德国媒体同行仍有“不知道杂志会往哪个方向去”的质疑声,但新版杂志的个性栏目已渐成型,比如“圆桌乐评”栏目———请多为乐评人开网络会议,由记者记录不同观点,以取代传统乐评的单一性。再加上每期随杂志送一张CD的做法,新《Spex》已逐渐走出了一条新路,同时打开了销路:对比起2007年的1.8万多份,杂志去年发行量上升到了近2.2万份。

  《Spex》的出版商在慕尼黑,有时会因为广告问题与编辑部产生摩擦:比如说,科德韦思不乐意在音乐人访谈之间穿插硕大的鞋厂广告。他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唱片业还呈上升趋势,杂志内出现唱片广告,那是相得益彰。

  本报特约记者 张璐诗 发自柏林

  (鸣谢歌德学院协助联系采访)

相关推荐
山西C城,为什么会诞生“地球大炮”?
新京号
会务动态|“品古寺禅意底蕴,聚公益向善合力”(总第十期)公益沙龙圆满举办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音乐剧《速记员》以笔为剑破困局
娱乐
新疆哈密原创交响乐《瀚海丝路》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娱乐
今年“鸟巢”预计举办大型演出50余场,张杰、孙燕姿等轮番登台
北京
大戏看北京5月文艺资讯丨五月演出精彩纷呈
娱乐
聚焦茶博会丨传下去!这几天就这么玩!
新京号
加强理论武装 深入明道见行——各地党员干部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时事
《光明日报》重磅报道北京怀柔建设国际影视高地的创新密码→
新京号
沉痛悼念陈昊老师(1983-2025)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