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往事
嘉庆二年十月二十一日(1797年12月1日)晚,乾清宫突然起火,火势随即延烧左右两侧的宏德、昭仁两殿及后面的交泰殿,连坤宁宫前檐都沾上了火星,幸亏西北风起火势偏转而逃过一劫。后来经内务府核查,肇事者是掌火太监郝世通。事情的经过是,宫内火盆或薰笼中的余烬应当埋灭,但郝世通为图方便,将火炭放在东穿堂楠木格旁导致了复燃。
明清时期,皇宫内的冬季燃料也实行配给制,有时需要特批:比如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殿试正值隆冬,大殿内的低温使得考生的笔墨冻结,皇帝因此调拨一千斤木炭。清宫内更是实行木炭定量供应,皇帝、皇后、皇子、皇孙、公主、宫妃每人每天用的木炭都有定量,不得浪费。皇太后也不过每天120斤炭,还要分给下人用一部分,也算不上富裕。
洋炉子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进入北京,当时陆续出现的西式房屋建筑导致了这一变更,使馆和教堂多采用壁炉和立式“洋炉子”取暖。小锅炉出现在北京要到19世纪末,只有少数机关、学校、医院、饭店由分散小锅炉供暖。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位于东交民巷的俄国道胜银行采用低压蒸汽锅炉供暖,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家采用锅炉供暖单位。
此后,锅炉供暖在北京的院校、医疗场所内得到规模不等的推广———清宣统三年(1911),“清华学堂”建成,以美国锅炉设备用于洋教士宿舍和教室取暖。东交民巷各使馆、北洋政府旧议院、机关和清华学堂、北京饭店、京师大学堂、协和医院、京师图书馆等也先后引进和建立锅炉房,安装暖气设备。
1919年(民国八年)美国人开始建立的协和医院,建有地下的锅炉房,装了5台5吨的蒸汽锅炉,并有软化水装置,锅炉产生蒸汽供发电、取暖,以及炊事、洗衣等使用。1935年日本侵华时期,在“华北农业试验场”(今中国农业科学院)安装锅炉设备,向科研主楼和农作物试验温室供暖。1947年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从美国进口锅炉设备给部分教舍供暖,还围绕着未名湖修建了地下通行管沟,以热水为介质,向湖四周建筑物供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北京市的民用供热整体上还停留在“自决”的层面。当时全市有房屋2050万平方米,约有103万平方米有分散的锅炉供暖,只占全部建筑的5%。有暖气的仅限于为数不多的政府、工厂和公益事业单位。绝大多数市民取暖仍以小火炉、火炕和地炕为主。
锅炉供暖的初期,技术和设备大多是进口的,包括锅炉、散热器、管道及其附件。直到1926年(民国十五年),北京开始自己生产铸铁锅炉、散热器和水暖零件。其中较具规模的是中华汽炉行。在南蜂窝有生产车间,在城内八面槽设有门市部。该行还可承接锅炉和暖气管道、散热器的安装业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北京已有若干铁工厂可承担锅炉、水暖安装业务。
□杨华年(市民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