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世管窥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帖子,得到很多人追捧,内容却老调重弹,大概就是爱情乃是人类为了繁衍后代造出来的谎言。作者甚至还搬出了许多名言,如“爱情不过是一个肮脏的诡计,它欺骗我们去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我想,这个帖子虽然在网上流传,作者却不一定知道互联网的历史。互联网本来是美国军方资助、只有美国诸多高校才能参与的高精尖项目,那些互联网最早的拓荒者绝对没有想到日后这一工具会大量地被无聊的网民用于“盖楼”或者“灌水”。这两个例子其实告诉我们,一件事物的起源和用途未必是一致的。仅仅因为最初时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为了繁育后代而产生的,不代表之后所有男女之间的感情都只是为了闺房那点事。
那爱情究竟是什么呢?韩剧的一个经典剧情就是两男争一女。这两个男人中,往往有一个是完美无缺的,家世也好、出身也好、教育也好、事业也好、人也帅,而且对女主角关怀得无微不至,让人觉得女主角不选此人真是瞎了眼了。
然而,让我们不能理解(但一早就能猜到)的是,女主角往往会喜欢另一个到处都有问题的帅哥。当然,这个帅哥对女主角也是真心的(这是前提),但总之有着各种不完美之处,不是丑就是桀骜不驯或者曾经受过伤害(当然也可能是其他一些俗套)。但无论如何,女主角就是喜欢这名不完美的帅哥,最后两个人终成眷属(假设女主角或者男主角没得绝症),然后永远幸福地生活了下去,完美哥则只能远走他乡(一般是去美国)。
虽然这样写无甚新意,但韩国编剧只能用这样明显的对比来衬托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如果感情这种东西可以用简单的物质加减法来计算,那么无疑大家都会选择完美哥,但那种选择却不一定就是爱情。正因为放弃完美哥、选择主人公是不理性的,才恰恰证明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是爱情。
同理,村上春树的名篇《遇到百分百女孩》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就因为故事中让“我”“胸口如发生地鸣一般的震颤,口中如沙漠干得沙沙作响”的百分百女孩“算不得怎么漂亮,并无吸引人之处,衣着也不出众,脑后的头发执着地带有睡觉挤压的痕迹。年龄也已不小了”。
美国人虽然注重实际,但在分析事情时总习惯将其分为“有型”和“无形”两个方面。比如乔丹和马龙都是篮球高手,数据也在伯仲之间,但乔丹赢了六个冠军,马龙颗粒无收。于是众人认为两人虽然有型的数据方面神似,但在无形的精神层面则相差甚多。由于很难说这无形的差距是什么,美国人就把这无形最精髓的部分称为“it”。
如果说物质或性是男女交往中有型的条件,那么爱情应该就是那无形的“it”吧。
□庄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