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期回应
回应11月20日“访谈”版《四城地铁 启示北京》
看了贵报与学者徐康明的访谈,笔者对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有几点感想。依我看来,北京的交通拥堵无外乎“路、车、人”三方面问题,但最根本的问题是人口过于在中心城区聚集,中心城区各种功能、各种优质公共资源高度集中所致。因此,交通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是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功能。为此,需要政府加大新城优质公共资源的投资,把中心城区的一些功能疏解到新城;依靠产业、住房、人才、税收等政策实现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的疏解。
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通过在迁入地获得新的就业岗位实现比较利益,因此,重大产业项目在新城落地至关重要;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通过在新城建设大量保障性住房和中小户型商品房,吸引人口到新城居住。有了产业和住房这两个抓手,新城地区就会实现职住平衡。就不会有大量的就业人口往返于中心城和新城的两点一线之间,早晨进中心城上班,晚上回新城居住,形成早晚交通的潮汐现象。
我非常赞成增加道路设施供给的方式,尤其是增加中心城通往新城的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的方式来解决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反对通过行政手段限制需求的方式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因为,市场经济下,人们都是理性的人,只要公共交通足够便利通达,人们自然会作出正确的选择。事实上,5号线、4号线开通后,很多家里有小汽车的人都选择了公共交通,就是很好的例子。相反,通过限号的行政政策,尽管缓解了一些交通拥堵,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是确实给一些需要用车的人带来了不便,二是因为很多人家为了规避限号带来的不便,又买了第二辆车,对这些人行政手段限制是没有用的。
另外,交通拥堵还需要一些制度上的设计来解决问题。建议如下:(1)降低新城公共交通成本。采取城乡一体化的公交定价机制,本着“同质同价,适当优惠”的原则确定新城的公交价格;(2)取消六环以内的高速路收费站;(3)普及交规常识。由交通部门印制交规常识手册,人手一册,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守法的积极性;(4)开辟道路停车港湾,减少公交车停靠带来的拥堵;(5)缩短公交车的发车间隔,提高公交车的准点率;(6)建立交通管理的动态建言制度,随时根据群众意见对不合理的交通设置进行调整:(7)增强路牌的辨识性和对相邻道路的指向性。
□赵秀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土地资源与房地产管理系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