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人物·芮成钢
芮成钢在韩国举行的G20峰会上向奥巴马提问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并形成一个热点事件。各种各样的媒体和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文字,表达对此事的看法。场面像一块石头扔进满是火烈鸟的湖中,颇为热闹。
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中,最先来自于网上的,是对芮成钢举动的质疑和声讨。声讨者认为芮在明知对方是向韩国记者提问的前提下,还举手抢着提问,并与奥巴马短暂争执,是有失礼貌和风范的事情;而更敏感的,则是芮的“代表亚洲”提法,让人想起去年他“代表中国”“代表世界”向奥巴马提问,使许多人听起来不舒服,因为在许多国人心中,“被代表”是一种不爽而又无奈的感觉。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一向善于经营自己形象的芮成钢,又在炒作自己,而且用的方法,又是带着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方式。
与此同时,对芮表示支持和赞赏的人也不少,而且观点也异常鲜明,归纳起来,大致也可以分出几点来:其一是,芮不甘于当看客、当陪衬,勇于抓住机会发声,表现出了一名中国记者应当具备的自信心和职业素质。另有观点则认为这是一场涉及国威和尊严的较量,是叶问在银幕上打翻外国拳师那样的胜利。第三种观点则更为沉着,认为芮的举动,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该以何样的方式,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和输出价值观。传统的中庸甚至内敛的方式,是否已经不合时宜?而应该采取更为积极和主动的方式。
反对者情绪激昂一副权利现场就被剥夺的激愤感;支持者扬眉吐气视芮成钢为偶像佩服得五体投地。争到最后,大家几乎已忘记了因什么而争了。这样的场面,是大家熟悉的,一方看重个人公平与权利,另一方看重国家的主权与尊严。天知道这几个原本并不矛盾的概念,怎么就成了冤家对头不共戴天了?这种局面并非芮成钢在G20峰会提问后才产生的,其实它如同某座高山,原本就在那里,只是芮成钢的举动,如一种指示,又将众人的眼光吸引到那里来了。而针对那座高山,原本存在的争议,又被换了一种由头,给提了出来。此前在许多重大事件发生时段,都如翻版一样,在网络和媒体上出现过。大家不过是在用“芮成钢”这个瓶,装各自的酒而已。争议的双方,如同某些劣质时评一样,除了前面的新闻由头不一样外,后半截的评论部分基本一样。多年了,大家谁也没说服谁,谁也没在乎对方怎么说。而真正可怕的是,这种不兼容,正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每个人对每件事物的理解,都像盲人摸象一样,触及的只是真相的一部分,而针对这一部分表达出来的观点,可以是尖锐的,也可是快意的,但不一定客观公正,只在乎自己说什么而不听别人说什么,是不可能沟通的。“芮成钢提问”这一原本构不成事件的“事件”被大惊小怪地搞成了一场风波,其原理大致如此。而真正让人揪心的,是让它成为事件的原因。
□曾颖(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