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制造·新京报七周年微纪念
2003年11月11日—2011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七周年。
11月11日创刊七周年当日清晨,一份《新京报·点经2011》纪念特刊横空出世,一时京城纸贵。
与之同时,新京报发起“微博征集令”,在新浪、腾讯、网易等官方微博平台,面向网友发起征集“我与新京报”的微博主题活动。
“征集令”甫一发出,广受热捧。
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京报粉丝们纷纷发表看法,20余万微博博友以“点评”、“转发”、“讲故事”等各种方式为新京报庆生。
从11日上午8时起,每隔1小时,新京报官方微博平台都会发出一条新京报人从业感触,新京报微博的粉丝们一时“井喷”,纷纷“挤进来”发表看法。
截至当日23时,新京报新浪粉丝由43126人增至48658人,网易粉丝由40125人增至45559人,腾讯粉丝首次突破十万,由84228人增至101073人。仅以上三家官方微博平台而言,不足一日,新京报新粉丝猛增2.7万。(申志民)
壹
【当年明月】
@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向光明日报原总编辑袁志发致敬,正是因为他开明、开放,才使我们有可能在谈判桌上签下合办新京报协议。当他听到今年可实现税后八千万利润,应该很开心吧!当然也要向打开跨区域经营媒体之门的国家主管部门致敬!
@德彪东:因为《新京报》一出生就风华正茂,所以她1岁那年,我就想告诉全北京的人:也许你的习惯难以改变,但你的视野应该改变,请你阅读《新京报》。
@王浏芳:2003年是我刚到北京读书的第一年,每天早上六点多都要在广院西门的报刊亭买当天的报纸来练声,我记得《新京报》创刊号发行那天是学生到校门口来派的,之后它就成了我们宿舍练声的必读刊物,祝生日快乐!
@刘中盛:2003年光棍节,在地铁上买到了第一期新京报,上大二的我感叹:北京也有南方周末了!那会儿的课间,报刊亭新京报最热销,播音系的对着报纸练起了播报,我们则对评论版展开了争辩,顺便花痴下北京宝贝。
@刘新征:想起一桩乐事,2005年冯小刚和张涵宇拜访新京报社,是当时接待的最知名明星,报社没有电梯,所有员工都是爬到七楼办公,但冯导是贵客,身体又不好,爬到七层肯定没戏,不得已紧急启动了货梯,冯导一行进了货梯,工作人员才发现,货梯内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一行大字:本电梯不载人……
@陈娜8062:当时冯导还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北京某报的楼也很破,但他们的内容很好;后来他们盖了新楼,内容就不怎么样了。新京报现在楼也不怎么样,但内容很好,希望你们的楼好了以后,不要像北京某报一样……
@艾君:自从离开新京报老楼,再没爬过8楼楼梯。
@奶爸范V:一个部门一台破电脑,两个人一张办公桌。
@中国之声雨亭:过得真快!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新京报》创刊时的第一期封面报道,是当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中国一位勇敢亮明自己身份的艾滋男孩间,近距离的一次拥抱与对话。那份创刊号一直留着,当时买到的时候就预感着时光会这般悄无声息又轰轰烈烈流逝。
@王增杰:2006年,我和瓜珍完成一年一度的新京报读者入户调查,目睹了发行员寒酸的居住环境,一位发行小伙带着我们从早忙到天黑,一溜烟走了,生怕我们请他吃饭,而他一天伙食费一共才七块钱。瓜珍感动得回来的路上一直哭。其实骨气这东西,是我在新京报发行人员身上看到并终生难忘的,值了!
贰
【风雨兼程】
@刘薇:11月11日晚,网友都在欢腾地庆祝新京报7岁生日。怎样的组织或者单位,会产生人格感?会让你愿意和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会因着它的生辰而感动,因着它的被蹂躏而疼痛,因着它的坚持而觉荣耀?我想,前提是构成这个组织的人,能有一种可贵的品格和凝聚力。
@魏寒枫(《东方企业家》杂志执行主编):新京报七周年特刊惊艳。此八联跨大版(156.2×54.6厘米,长度超过1.5米)的七周年历程强手棋设计惊艳。赞佩新京报,赞佩新京报文娱中心和视觉中心。
@田鸿伟:新京报集合了全国优秀理想青年。印象深刻的一位叫张寒的记者,写过一篇人物报道《赵作海,被翻转的人生》。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生动的真实的可悲可叹的农民形象,写出了人性,最主要的是让读者完全忘记了记者的存在,让你沉浸在人物的命运中,为人物的悲欢嗟叹。这是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
@shifu:中国最优秀的都市报。新闻做得不错,评论有深度。周六的评论周刊和书评周刊尤其好,公民读本栏目要坚持50年。周日地球周刊也很棒。希望坚持理念,引领社会进步,同时更加大众化百姓化。
@彭小鹏:当年为考新闻专业的研究生,以新京报社论为评论教材,在考前还背诵过几篇。社论选题及时、行文利索、语言富有人道气息。
@马婧masa:新京报是我在国内实习过的氛围最好的报纸!师弟师妹们上啊~他们不会因为你是实习生而不信任你,不给你活干,不署你名字,不给你稿费……老师们都忙而和蔼且实在,喜欢。
@六指微博:今起了个大早去买新京报,太早了点,只来了正报,特刊还没到,老板让我过会再来,我坚持搁下一元,先取正报,呆会再取特刊。等到9点,我又到了报摊,结果,形势证明了我先前的英明,在周围不少人羡慕嫉妒的目光中,我取走了最后一份特刊,一哥们要拿5块钱买特刊,我婉拒了。高兴,新京报真牛!
@肥娘:两年来,一直用笔墨支持着新京报,期待着投稿后的第二天能在A02版上看到自己的笔名出现。两年来,在“来信”栏目中发表了不少感受或体验类的文章,依托这个平台,发出一位普通百姓的心声。两年来,新京报关注百姓生活中的小事,通过报道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百姓心中的难事得到了解决。新京报,百姓报。
叁
【凭栏观海】
@朱学东(原《南风窗》总编辑,现《中国周刊》执行主编):新京报7年,俺祝贺一下,算不算自作多情?俺可从来没有这样写过一张报纸:京城报业风云再起(2003尚未创刊前),跨地域联合办报的试验田(2003),新京报一周年(2004),一张报纸的三年(2006),一张报纸的六年(2009),杯具新京报(2010)。俺历年中国传媒业大事评点年度报纸名单,新京报皆位列其中。千万别让俺失望啊。
@老沉(新浪执行副总裁、新浪网总编辑):我要年轻一定到《新京报》去锻炼一把。
@宿艺:祝愿《新京报》十周年的时候,文风依然犀利,成为可以让老百姓尊敬的媒体,口碑源于真相。
@新京报网: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看护,对理性的呼唤,对权力的制衡,对本真的逼近,对美好的追求,对公义的捍卫,对丑恶的鞭挞—————这是媒体的普世价值和终极价值。摘自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词。
@十年砍柴(历史作家):新京报七年了,真快。想起创刊时差点进去了,因当时舍不得跳出圈养的体制。后来写了一首顺口溜祝贺:众马已厌饮珠江,旌旗如云辞五羊。自古北伐多坎坷,从此南望莫彷徨。渡河应仗舟楫利,图远难免风雪狂。巍巍帝都无常主,人心安处即故乡。
@邢仲瑾:早在《新京报》创办之前,我们就十分期待;从《新京报》出现之后,我们始终没有失望。虽然没有如愿成为《京报》,但这个“新”字,却更显风华正茂。一路悲欣交集,却始终努力向前,请继续加油,为民众报道一切。
@小题大做:在有多份都市报可选的北京,你的选择,取决于你的品位和层次。
@阿灯:热烈祝贺《新京报》光荣地老了一岁!七年,《新京报》陪我走过了高中、大学以及工作后的两年。集齐了七年来的所有特刊。昨天我读报纸版,今天我读电子版。昨天我买报纸看,今天我用IPAD在线阅读。无论《新京报》会不会像《纽约时报》那样因时代发展脱离了报纸版,我都会对《新京报》一直关注下去。
@ms_C小溪:其实,我和另外一些人对新京报有一份特殊的记忆。那时新京报刚办不久,我们在北京街头生存训练,半个月,我每天在西三环的某个过街天桥上叫卖,最早向我们伸出橄榄枝的报纸之一就是新京报。
“我与新京报”微博主题活动获奖结果,敬请登录新京报网查询相关信息。http://www.bjnews.com.cn/zt/7years/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