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旨在寻找新物质形态
2010-11-10 03:49

订阅
■ 专家解读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邝宇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用“迷你版宇宙大爆炸”来比喻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的铅离子对撞实验并不十分恰当,实验目的是研究微观世界的相互作用,寻找多粒子系统下有没有新的物质形态。
邝宇平教授介绍,由于铅很重,铅离子对撞就相当于很重的原子核互相撞击,让其中很多质子、中子这些粒子大量对撞,碰撞的能量很高,形成一个高温下的多粒子系统,“科学家借此研究其中的现象,尤其是量子色动力学的效果”。
邝教授指出,铅离子对撞实验非模拟宇宙大爆炸,而是创造一种条件,看大爆炸以后可能产生的东西现在能不能发现。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宇宙大爆炸发生形成粒子以后,稍后一段时间的状况,并非大爆炸的瞬间,和大爆炸的过程及性质都是两码事。媒体如果过度渲染,把它和大爆炸相提并论,不仅不准确,还可能由于误解让普通民众感到恐慌。
用铅的重离子对撞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内容之一,今年上半年是用质子对质子对撞的实验,做了10个月,从11月、12月到明年1月是铅离子对撞,之后再回到质子对撞。实际上质子对撞是实验的主体,铅离子对撞是整体实验的一部分,并非实验内容的升级。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