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行星】
美女沉鱼落雁,乘船张弓搭箭,一条丑鱼跃水面,正中英雌粉面。
胡诌一首打油版《西江月》,说的是前段时间美国的一桩稀奇事,有美女临河玩张弓射鱼的时髦把戏,结果一条“亚洲鲤鱼”跃出水面击中她的脸部。据报道,这种“亚洲鲤鱼”在美国一些水域泛滥成灾,它们很大,很容易受到惊吓而跳跃。最特别的是这种鱼的眼睛长得位置很低。
鲤鱼移民很“生猛”
这则新闻的译者或许没有博物学方面的考据癖好。尽管如此,看到图片您一定觉得那尾大鱼似曾相识。不错,这种“亚洲鲤鱼”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它就是鲢鱼。
鲢鱼和我们熟悉的青、草、鳙、鲤、鲫都是鲤形目鲤科的成员,而且是血缘颇近的亲戚。这些鱼都起源于我们所处的东亚地区。上世纪中叶开始,这些鱼被引进到了美国,被“不识货”的美国人统称为亚洲鲤鱼。
鲢鱼大约在1972年“移民”美国。人们的本意是用鲢鱼消灭因为水体富营养化而泛滥的各种藻类。不久,善于跳跃的鲢鱼很快就“越狱”了。如今它已经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常见的鱼种。其他的“亚洲鲤鱼兄弟”也陆续成了“非法移民”。由于缺乏自然天敌,美国人民对“剁椒鱼头”和“水煮鱼”也不太感冒。所以,它们就成了当地的水霸王。
其中能跳的鲢鱼最引人注目。虽然跳龙门的是鲤鱼,但论跳高水平,鲤鱼还得排到鲢鱼后面。鲢鱼在受到惊吓时可以跃出水面两三米,因而获得了“跳鲢”的诨名。2003年,就有人在骑着水上摩托时,惊扰了一条鲢鱼。后者跃出水面撞在她的面部,致其鼻梁骨折,脊柱挫伤,险些溺水而亡。
它们都是“入侵种”
关注生态问题的读者肯定早意识到了,这些“亚洲鲤鱼”不就是传说中的入侵物种嘛。以往我们对物种入侵的认识不外乎就是“可怕”、“造成本地物种灭绝”。对于这些传统的看法,美国生态学家萨克斯和甘尼斯给出了与此不同的研究结论,他们认为如果入侵的物种不是所谓“捕食者”而是“竞争者”,非但不会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反而会促进本地物种的进化,从而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其实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为人熟知的动植物品种都是“入侵种”。比如五谷,黍、稷、稻、麦、菽。其中黍是黄米,也叫黏小米,是土著。稷有多种说法,有说是高粱的,有说是粟也就是不黏的小米,也是土著。而菽是豆类,来自北方;稻则来自南方。这两种勉强也可以算作是本土作物。而麦就彻彻底底的是外来客,它们起源于两河流域的“新月沃地”。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玉米被认为是很不上档次的主食。现在玉米倒是翻身了,成为了很多年轻人钟爱的粮食。其实往上追溯,玉米还曾经是稀罕的小吃,《金瓶梅》里就有一样“玉米面玫瑰果馅蒸饼儿”。其时,玉米刚经菲律宾从中美洲传入中国,地位大抵跟现在的榴莲、杨桃、番石榴类似。
有时候,连玉米面也吃不上,地瓜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救命粮食,不过在西门庆那时候,皇帝佬儿也难得吃上顿烤地瓜。因为地瓜是明万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93年才来到中国的。至于水果蔬菜,那就更数不胜数了,带“洋”字儿的,带“胡”字儿的,带“西”字儿的大抵是老外。而家禽、家畜,即便不是老外,也多半带了混血。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入侵并不是件很可怕的事情。□瘦驼(山东 生物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