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笔尖着点墨 胸中有江山
新京报
2010-10-24 02:43

 孙天牧

  性别:男 籍贯:山东莱阳

  终年:100岁 去世原因:病逝

  去世时间:2010年9月26日

  生前住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古园

  ■ 逝者生平

  孙天牧,生于1911年,山东莱阳人,系辛亥革命老人、民革中央委员、百岁书法家孙墨佛长子,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书画。

  1930年就读于北平华北大学艺术系,攻国画。1938年,师从陈少梅学习绘画艺术并确立北派山水的绘画风格。

  1953年加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先后为沈阳博物馆、北京荣宝斋、故宫博物院等单位临摹唐、宋、元、明历代绘画作品。后任教于太原山西艺术学院、吉林省艺术学院国画系,系统总结了北派山水画论,并完成新技法在作品中的实际应用。

  1985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与父亲同为馆员。

  1987年,“孙墨佛、孙天牧书画馆”在济南成立,孙天牧任名誉馆长。

  ■ 亲友寄语

  孙老接续了失传的独特绘画技法,北宗山水画在孙老的手中展现出久违了的艺术魅力,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孙老的离去,是中国艺术传统自身传承方式与传习道路的断裂,是纯正中国艺术之香火的熄灭,是代表着最后传承香火的他那一代人的集体陨落。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明明 

  孙先生的作品高古出尘,妙在空白处留以意,无墨处求以画,此非大家不可为也。

  ——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启功 

  老师心里有一种传承中华文化的史命感,他无私提携后辈,“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是对他恰如其分的评价。

  ——学生刘明杰

  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生活要承受得住艰苦,心要静得下来,与古人对话得做到物我两忘。——孙天牧

  追赶火车的新郎

  结婚当日,身在北京的孙天牧乘洋车赶到火车站时,列车已经启动,孙天牧提着行李在车后紧追,所幸,他赶上了最后一节车厢。 

  1937年7月8日,时间近午,天津小白楼一代,一场即将开始的婚礼上,早已落座的亲朋焦急地等待着新郎的到来。按照天津当时的风俗,初婚要赶在中午以前。

  这天一早,在七七事变的炮声中,身在北平的孙天牧乘着洋车赶往火车站,26岁的他是这场婚礼的主角。

  赶到北平前门火车站时,列车已经启动,孙天牧提着行李在车后紧追,所幸,他赶上了最后一节车厢,一步跨上梯子。中午11时许,孙天牧赶上了婚礼,见到了他只在照片中见过的新娘卢秀珍。从此,两人相濡以沫63年。

  孙天牧的岳父卢之美在天津是名门大家,婚后,孙天牧没有外出工作,而是在家中潜心习画,妻子料理家务,先后生下4个孩子。

  孙天牧热爱绘画,大多精力都耗费在绘画上。婚后,过惯富足生活的卢秀珍事事都希望孙天牧作陪,打麻将要他观战,逛街要他相伴。“这怎么行?”对于这些事情,孙天牧一一拒绝。

  上世纪60年代初,家中老底逐渐消耗殆尽,作为曾经的富家小姐,卢秀珍不擅长“过日子”。为了糊口,卢秀珍在天擦黑时到菜市场去捡菜帮,作为一家人的口粮。“那时家里的面盆最干净了,一点面渣都不剩。”对于一位富家小姐来说,支撑一个家很是不易。

  逝前梦中唤老伴

  卢秀珍拿出一个脏兮兮的鞋盒,里面藏着一叠信封大小的纸块。孙天牧打开纸块,看到的竟是自己日思夜想的200多张画作,顿时淌下热泪。 

  不久后,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的呼声高涨。身在东北的孙天牧牵挂家中妻儿,写信给卢秀珍,让她将家里的古董、字画藏品等处理掉,直到妻子回信称“已处理”,才算放心。但这成了孙天牧心中莫大的遗憾,画作中不少都是他与父亲多年来的作品及收藏的名作。

  孙天牧的次子孙树德说,文革结束后,父亲辞掉在东北的教学工作回到家人身边,但回京后的连续几天,他都会在作画时突然停笔,长长叹气。“母亲问‘你是不是还在想那些画?’,父亲说‘想有什么用啊,都没了’。”

  不一会,卢秀珍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鞋盒子,里面用塑料袋包着一叠信封大小的纸块。孙天牧打开纸块,看到的竟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画作,一共有200多张,无一损坏。卢秀珍说,这些画作是她珍藏起来的,当年因为放进了厨房的葱蒜堆,才没被发现。“我真不知怎么感谢你呀!”孙天牧顿时淌下热泪。

  “老婆子,老婆子……”今年9月,孙天牧先生去世前十几个小时,睡梦中的他忽然呼唤起已去世10年的老伴。孙天牧醒来后说,他梦见了自己和老伴在人群中走散了……

  苦研北宗少知音

  孙天牧精于北宗山水;他临摹的古画,几可乱真。一度,北宗山水画家被认为是“行家”而非真正的“文人”。孙天牧研习北宗山水画少有知音,如同苦修。 

  孙天牧的父亲孙墨佛亦官亦儒,不仅擅长诗词、书法、碑刻,更是辛亥革命老人,是与孙中山有着生命之谊的同盟会元老,曾任孙中山的参军。

  孙天牧对传统山水画法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功力,尤精于北宗山水;他临摹的古画,几可乱真。

  山水画有南北宗之说始于明代,原是指佛教史上的宗派,主要区别是南宗的顿悟和北宗的渐识。晚明时期董其昌将山水画中的不同表现手法分为南宗北派,并提出了扬南抑北的观点,因此导致北宗山水画在300多年中逐渐少人问津。一度,北宗山水画家被认为是“行家”而非真正的“文人”。正因此,孙天牧研习北宗山水少有知音,如同寂寞地苦修。

  1954年至1959年间,孙天牧为沈阳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临摹古代山水画作,拥有8年南宗山水、10年北宗山水的精湛技艺,再加上自己对原画的揣摩和研究,他临摹多幅唐、宋时期古画。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王晋卿《渔村小雪图》、赵伯驹《江山秋色图》、李成《寒鸦图》、赵子昂《秋郊饮马图》及唐宋元各名家山水画册等都有孙天牧的复制品,分别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及沈阳博物馆收藏,并替代原画展出。他的作品工细潇洒,清丽典雅,甚为传神。

  言传身教育儿孙

  在孙树德的记忆中,父亲性格平和温润,对于孩子们,他也是言传身教,从不打骂。他对孩子也并无过高要求,最大的期望是孩子们都正直、健康。

  1963年,孙天牧受聘到东北教书。

  “那时父亲每个月的工资是126元,他将其中的90元都寄回家,自己从不参加应酬,过得非常简单。”孙树德说,父亲留下的36元也是计划着花:20元作为生活费,剩下的16元存起来,攒到一定数目就作为学费交给教书先生,用于向孩子们传授唐诗宋词、左传论语等古代文学。“我们小时候在家和老师学习、朗读,老师兴起时,也会‘唱’诗。”

  那时,请教书先生学费很高,卢秀珍曾劝孙天牧省下钱来留作家用,但他不同意,他觉得,教给孩子们做人、懂理,是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孙树德的记忆中,父亲性格平和温润,从未和母亲发生过争吵,对于孩子们,他也是言传身教,从不打骂。他对自己的孩子并无过高要求,最大的期望是孩子们都能正直、向上、平安、健康。

  “我们从未感受过来自父亲的压力。”孙树德介绍,儿孙们如今都从事着各自喜爱的工作,尽管未能传承老人的衣钵,但的确都生活得很幸福。而孙天牧的沉稳、低调也感染着他的子孙们,大家潜心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不事张扬。

  家人曾为孙天牧雇请了保姆,但他坚持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去世前还坚持手洗内衣。对于保姆,孙先生更是把她们当做家人看待。

  衷心爱国无怨言

  孙天牧生前和父亲孙墨佛一起将2000多件画作和家中珍藏悉数捐赠给位于济南的孙墨佛、孙天牧书画馆,直至去世,家人仍旧居住在几十平米的老房中。 

  今年7月,凤凰卫视曾对孙天牧有过一次采访。采访录像中,孙先生乡音未改,精神矍铄。说起文化大革命的那10年,老人慨叹“全都耽误了”。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英若识与孙先生是年龄相差24岁的忘年交。他回忆,那时绘画成了奢望,但这些老画家们也曾一度被“请进”画室,以工人师傅为模特,完成工农兵人物形象画,对此,孙先生并不擅长,他干脆主动提出自己充当没有工资的编外模特。

  孙天牧的徒弟吕言志回忆,2008年10月,孙先生得知我国将就曾被割让的黑瞎子岛与俄国达成协议,非常兴奋和欣慰,孙先生将此事告诉他,吕遂驱车远赴中俄边界,对黑瞎子岛进行拍摄并绘制草图。师徒二人几易其稿,完成黑瞎子岛的画作,孙先生亲自题写《黑瞎子岛之晨》。画中,青松覆着皑皑白雪,远处国旗飘扬,空中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家人说,孙天牧生前和父亲孙墨佛一起将2000多件画作和家中珍藏悉数捐赠给位于济南的孙墨佛、孙天牧书画馆,直至去世,老人祖孙四世仍旧居住在方庄几十平米的老房中。“父亲生前未完成的心愿是,将更多的作品捐赠给博物馆,我们会替他实现。”孙树德说。

  珍师惜友风格存

  1954年,45岁的陈少梅先生去世。孙天牧跪在陈先生遗体前声泪俱下,与陈先生的家人一起为老师净面、更衣,抱着老师的头放入棺中。 

  1937年,孙天牧定居天津后,在岳父的支持下有机会到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曹锟等人的府邸浏览和临摹唐宋元时期的珍贵画作,书画技艺大大提高。在一次画展上,孙天牧看到了书画大师陈少梅先生的画作,画作隽永的意境和刚劲的笔力令他驻足良久。

  陈少梅比孙天牧年长两岁,是北宗山水画的杰出画家,有“唐寅以后第一人”的美誉。未等有人引荐,已有8年南宗山水画绘画积淀的孙天牧登门求教,拜陈先生为师,仅半年时间就超过了陈先生的其他学生。

  孙天牧追随老师学习10年,二人亦师亦友,在寂寞和冷遇中将沉寂了300多年的宋代北宗山水发扬光大。

  1954年,45岁的陈少梅因脑溢血去世。待孙天牧匆匆赶到老师家中,才知是事实,他跪在陈先生遗体前声泪俱下,与陈先生的家人一起为老师净面、更衣,老师入殓时,他双手抱着老师的头放入棺中。

  孙树德说,陈先生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父亲都很沉默,即使数年后再提及老师的去世,父亲仍会老泪纵横。

  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和孙天牧是多年好友。2003年,启功先生带病为孙天牧画集作序,病情所致,文中多处涂改,对此,孙天牧向出版社明确表示:此序不作一字更改,原样刊出,以慰老友。

  2005年6月,启功先生去世,时年95岁的孙天牧悲痛不已,坚持要亲赴追悼会送别老友。

  “今年中秋节前,我从山东到京看望老师,在病床前,老师给我上了最后一课。”孙天牧的学生刘明杰回忆,当时,孙天牧向他讲起“画道”:学中国画人品修养为先,其次是国学,再次是笔墨;书画一道,先学古人后师造化再成风格……

  这些话虽然简单,但却是孙天牧一生的写照。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安颖

相关推荐
从“林泉坐忘”到“既耕春圃”,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开幕
文化
解锁北大学者的书房:什么书、怎么摆
新京号
《唐伯虎传》:“别人笑我忒风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文化
笔与墨:收藏中国及其映照中的另一个美国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春节特刊暨2月文艺资讯丨新春舞台奏响华彩乐章
娱乐
老司机强推的小众短线!400公里,解锁华东最具体验感的休闲穿越!
新京号
翰林制度的文化遗产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1月6-12日文艺资讯丨舞剧《满江红》以舞颂豪情
娱乐
大戏看北京1月文艺资讯丨2025新年音乐会,奏响经典迎新年
娱乐
那个拥有雪霁、霜天、梅玉的江南冬天,是怎么样的?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