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监总局总工称紧急避难所作用显著;专家称中国强推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存困难
防范:井下避难所赢救援时间
记者:智利的井下紧急避难所给我们在防范方面提供了哪些借鉴?
黄毅(国家安监总局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井下紧急避难所在此次救援中的作用非常显著。险情发生之后工人进入避难所,这里除为被困矿工提供食品、水和空气流通等条件外,还可以提供温度调节、排泄物处置等多方面保障,是矿工生存的重要保证,也为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刘铁民(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配置避险硐室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已有强制性规定。智利被困矿工能够生存下来,井下避险硐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一些矿难伤亡人数众多,缺乏完善的紧急避险系统是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在计划强制推行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但落实存在困难。
王权(黑龙江省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局长):智利被困矿工全部获救得益于科学高效的救援方案和先进的救援装备。从中可以看出建立统一编制的全国性救援队伍,配备先进救援设备,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和水平,对于一国突发事件救援的重要性。
演练:“地下功夫”需在地上练
记者:任何矿难救援成功都离不开矿工的自救,我们从中收获了什么?
黄毅:智利矿工能在避难所中有经验地划分出生活区、活动区和娱乐区,并且有序的生活,体现了自救意识和本领,应该说这与平时的培训和教育有很大关系。我国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我国一些小的矿井仍然缺乏相关培训,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检查和排查力度,保证矿工安全。
刘建民(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从智利本次救援最终成功收尾可以看出,提高井下作业人员素质对于提高遇险人员生还几率、为救援工作争取宝贵时间的重要性。我国应进一步加大井下人员培训,增强矿工自救能力。
刘铁民:智利矿难在整个抢险救援过程中,所有应急响应活动统一指挥、紧密协调、现场组建了专家组,设立科学实验室,对所有救援活动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和技术实验,确保万无一失,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救援:物质和精神“双重救援”
记者:一起地方性事故,演变成全球数千家媒体直播的生死大营救。如何看待这一幕?
黄毅:智利矿工救援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令人印象深刻,这对鼓舞士气、调节精神有积极作用。我国在灾难救援中,一贯坚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援的精神。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把工作的重心放在防范风险和预警上。
王权:智利这次救援可贵之处在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救援”,这种举全国之力的救援效果十分显著。救援奇迹既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不抛弃不放弃的救援理念,也展现出了救援组、医疗组、遇险者家属以及普通群众无私的援助和被困人员求生的坚定信念。
刘铁民:在智利矿难救援中反映出智利上下认同一个理念———尊重生命,即使倾全国之力救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救援最初无法确定被困人员是否还活着,但人们没有放弃,最终打通了井下通道,为救援提供决策信息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版内容均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