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豪斯医生”每日体检
获得救援后,矿工们的生活似乎“正规了些”。
每天7 点45分,装在金属圆柱舱里的早餐被送到井下,这个物资舱被称为
“鸽子”。
每班工人中有3 到4 人负责迎接“鸽子”,他们有5 分钟的时间把货物取出。
吃完蛋白奶昔或者果酱三明治这类高营养的早餐后,工人们就要像平时上班
一样开始一天的工作。
第一项任务是检查隧道内空气质量和瓦斯浓度,确保通风正常。如果发生任
何变化,就必须通知地面救援人员,调整向井下输送氧气的浓度。
与此同时,50岁的矿工约尼。巴里奥斯也开始给矿工们进行身体检查。他是
矿井爆破专家,还接受过医疗培训,这一专长让他理所当然成为被困矿工们的医
生,工友们都称呼他“豪斯医生”。巴里奥斯必须检查所有矿工的生命体征,如
进行验血和验尿,检查是否有皮肤感染,并密切关注他们的体重。所有的检查结
果都被送给地面的医务人员作详细分析。
智利卫生部长还专门给巴里奥斯送去了一部拔牙指南的视频,半开玩笑的对
他说:“告诉你的伙伴们,如果他们不肯每天刷牙,那么你就得在井底下给他们
进行拔牙手术。”
严格执行三班倒工作制
早上的主要工作还是清理碎石。当地面救援人员开凿救生井时,井下矿工们
也必须自救,他们需要挖出700 吨到1500吨的碎石。为此33名矿工被分成3 班,
轮流工作8 小时,完成清理碎石等各种任务。每班都有一个工长,他们直接向乌
尔苏亚报告。
白班从早上8 点至下午4 点,夜班是下午4 点持续到午夜,晚班则是半夜至
清晨。当然,对于矿工们而言,白天和晚上的区别,仅仅是开关灯而已。每班工
人除了8 小时工作,还有8 小时睡觉的时间,另外8 小时可以玩游戏,给家人写
信或者在隧道里散步。
每天早上8 点前,当新的一轮换班开始时,矿工们从睡觉的营地出发,前往
更高处位置的隧道工作。矿工们最初找到的避难所的面积有50平方米左右,虽然
这比北美等地矿井中6 至9 平方米的避难所宽敞得多,但要容纳全部33名矿工,
拥挤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井下温度几乎一直维持在32摄氏度,湿度极高。长期住在避难所中通
风很成问题,于是他们搬到了更干燥凉爽一处隧道作为营地,温度只有15℃到18
℃,而原来的避难所被作为洗浴的地方。
地面用太阳能加热的水被送到地下,让矿工用于洗澡。多余的水流到矿井更
深处,它们能起到降温和抑尘的作用。
深井之下家书抵万金
上午10点,工人们能短暂休息,同时享用送下井的水果和谷物奶昔。
下午4 时,第一班工人下班。矿工们最喜欢的休闲活动是掷骰子、玩纸牌和
多米诺骨牌,一根连接地面的光缆能让他们观看电影或者足球比赛的录像。
当然在“豪斯医生”和地面医务人员的敦促下,工人们每天都要运动健身。
尤其是那些卡车司机,他们体重通常比其他矿工更重,因此,地面有专门的健身
培训专家监督他们瘦身,确保救援井打通后,所有人都能挤进去。
矿工几乎每天必做的另一项任务则是给家人写信,他们特别提醒救援人员一
定要送笔和纸下来。每天写好的信会在中午之前送到地面。晚上8 点10分,矿井
外的家属们则送去回信。
有时到半夜12点,矿工们还会给亲人们写封信,之后才肯进入梦乡。现年44
岁的被困矿工埃斯塔万。罗亚与“女友”共同生活了25年,育有3 个孩子,但却
从未举行婚礼。他在致“女友”
的信中说:“祈祷我们活着走出来吧。当我走出矿井的时候,我们一起去买
礼服,嫁给我吧!深爱你的埃斯塔万。罗亚。”
日子“有条不紊”地继续着。随着救援搭载舱准备就绪,救援人员开始草拟
出井顺序。当矿工们得知将按次序被救出时,许多人都自愿提出最后升井。他们
还商量好了,升井后一起出书,然后共享利益。
参与救援的一位医疗专家感叹道,从被困的第一天开始,这些矿工就做好了
等待漫长救援的准备,他们组织严谨,团结合作,“都不需要我们告诉他们该怎
么做”。
本报记者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