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通鉴
桓帝刘志和单超、唐衡、史左、徐璜、具瑗等五个太监策划政变,抓捕跋扈将军梁冀,刘志为了让他们相信自己决不会动摇,就把单超胳臂拎起来,咬到出血为止,完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歃血为盟仪式。虽然皇帝自个儿没出血,但是和太监一起盟誓,这在以前的历史上还没有见到过。
铲除了跋扈大将军梁冀,桓帝心情不错,问侍中爰延:“朕何如主也?”相信绝大多数皇帝以及形形色色的各级领导,都这样问过自己身边信得过的工作人员。
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干脆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初生牛犊不畏虎,况人言乎。
第二个阶段开始在乎别人的评价,人是需要表扬和鼓励的,有这个心理需要,皇帝喜欢别人说自己是尧舜禹汤,常人喜欢别人说自己是帅哥美女。桓帝刘志刚刚除去了梁冀,他内心是希望得到赞扬的,客观地讲,刘志除梁冀和崇祯皇帝朱由俭除去魏忠贤、康熙皇帝玄烨除去鳌拜,价值和意义是一样的,但是,刘志时期的大臣们很吝啬,就是不愿表扬自己的领导,让刘志很失落,同时,桓帝刘志对帮助过他的宦官封赏逾制,在士大夫看来是破坏祖宗家法,而且皇帝和太监盟誓是荒唐的,尊卑混淆的,但对刘志个人来说,他认为这是讲义气够朋友,重合同守信用,也应该得到正面的鼓励。在对待宦官的问题上,士大夫集团和皇帝认识上的差距那不是一般的大,而是相当的大。后来政争纷扰,以至形成大规模的政治迫害,根子全在这里。听不到预期的赞扬,让刘志很失落,他心里就不免犯嘀咕,于是才有如此一问。
第三个阶段一般人达不到,这个阶段最大特点就是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了,说好听点,叫“人言不足畏”,叫“虽千万人吾往矣”,说平常点,叫“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磨牙去吧。”说得不好听一点,叫“一意孤行”、“不见棺材不落泪”。内心充满了孤独感的人往往也是最有勇气的人,偏执狂才能成功,这种人也往往能成大事,当然也能成坏事。
桓帝刘志在第二阶段得不到正面的循循善诱,最后走到了第三阶段的一意孤行。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康熙皇帝除掉鳌拜以后,这位少年皇帝是在正面的积极鼓励下,更加自觉地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崇祯则和刘志一样,走向了对大臣的不信任和对抗之中,刚愎自用,杀伐自主。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后汉末年的士风与明末的士风,确有很相像之处,党人激亢,皇帝刚愎,朝野笼罩在一片戾气之中。
□锐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