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帝王与士人纠结搏斗的“心灵史”
新京报
2010-10-09 02:42

 《何处是“江南”》

  【遗珠理由】

  江南,曾经是中国人心中的“文化故乡”之一,“何处是江南”这样的题目,透露出一种乡愁的气息。不过杨念群是学者而非作家,他的书不是为了去打捞文化故乡,而是要以现代学术的视角,去重新认定作为文化主体的“江南”到底是什么。它出版之后引起了学术层面的讨论和争议,但如果仅站在学术的角度去理解它似乎又有些不够,因为杨念群的主题,更关乎数百年来中国文人的文化情怀。

  【作者自述】

  以往严肃的学术研究,谈士人多取溢美的描述路线,也许深受儒家“道统”持守和传承心理的暗示,学人多热衷于对士人刚烈崇高气质的描绘,其对帝王一系的对抗言行是最佳的叙述主题。故“思想史”大盛之后,统统成了士林气节琳琅满目的展示场,士人思想的“纯化”保鲜变成了当代学人对自身尚能持守批判能力的一种茫然期许和自我陶醉。其实在我看来,某些自恋式的表白不过都是些心理幻象。

  本书拒绝意淫似地把玩宫廷杀伐的血腥,也拒绝假扮纯真地去合颂士林殉道的坚韧,而是直面满洲帝王与汉人士子仓促遭遇时两者心灵纠葛冲突的博弈过程,揣摩其在面对明末崩塌变局时的敌对、彷徨、挣扎与合谋的历史奇观。焦点放在双方对思想资源的争夺、修正、互斥与共享的诸多方面。

  知识分子如何承接“道统”现在变成了时髦的话题,但我以为二十世纪以后的中国哪里还有什么知识分子的影子?他们的精气神早已被乾隆爷阉割得差不多了,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我的责任是昭示当年这心灵手术的宰割过程,指戳出士人术后遗留下来的伤疤赤裸裸地给人看。说得再明白一点,本书决意写出的就是一部知识分子的精神阉割史。因此,我期待评论界不要仅仅使用过去“思想史”或“学术史”的标准放大镜,去苛求其中的得失。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何处是“江南”》一书是我近二十年来撰写的近三百年历史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是《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和《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三部书合起来贯穿成了我对从明末清初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历史演变的理解。□杨念群

  【声音】

  @sogdiana:针对清前期士人的自我洗脑现象,目前学者的研究还不够,杨念群能拈出此议题,很有意义。他自陈“不敢说是借古喻今,但确实有批判当代文化现状的深意在”,读者幸勿轻忽。 

  @维舟: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江南士人对明末许多现象的反思往往会转化为清初帝王强调政治合法性的最有力的舆论资源。”问题在于,怎么证明清帝是利用还是顺应士人?作者虽然强调双方的复杂互动,但实际上仍单方面强调了清政府的控制和钳制。

相关推荐
2025年,北大社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书!?
新京号
R.S.托马斯:要敏感,对内心的光也不能忽视
文化
也梦想仗剑走天涯,却发现出门就犯法:让人渴望又苦恼的秦汉大侠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