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永乐通宝”现身肯尼亚
新京报
2010-10-04 01:42

    北大考古专家在肯发现明代钱币和大量中国古瓷片,推测郑和船队到过该地

   本报讯 (记者郭少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专家们在肯尼亚马林迪市附近发现的出土遗物中发现了景德镇青花瓷片、龙泉窑青瓷片、明代“永乐通宝”钱币等。专家们推测说,这些文物很可能是郑和船队所带物品。

  出土瓷片最早可溯至北宋

  依照目前发现的文献记载,肯尼亚与中国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两次到访肯尼亚。当时浩浩荡荡的船队在拉穆群岛地区靠岸。据传当时有一艘“宝船”在迷失方向后触礁沉没,幸存的中国水手上岛定居,并与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

  今年2月,国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拉穆群岛地区水域、陆地进行考古发掘,寻找“郑和沉船”等古商船遗骸的下落。日前联合考古队完成了对肯尼亚马林迪市附近的曼布鲁伊村及卡提布清真寺的陆上考古工作,总计开挖探方、探沟40个,有效发掘面积为639.6平方米。

  在曼布鲁伊村柱墓区,联合考古队专家发现了房屋基址、冶铸作坊等古代遗迹,并出土了大量当地产陶片,其中还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中国古代瓷器残片,有明清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片和龙泉窑青瓷片,最早的可追溯至北宋时期;还出土中国明代“永乐通宝”钱币一枚,此外还有大量的玻璃珠、贝壳类饰品、铁器、骨器等丰富的遗物。

  “永乐通宝”与郑和联系密切

  参与考古的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专家表示,文献的记载和明初龙泉窑官作瓷器的发现可以证明郑和到达过肯尼亚沿海地区,而“永乐通宝”也是与郑和有密切联系的文物,但目前这些判断还只是推测,尚不能下定论。因为中肯乃至中非的交流自9世纪以来就持续不断,有学者曾说“东非是中国瓷器的仓储”,在这里发现的龙泉窑瓷片目前尚不能确定是明初龙泉窑的官作瓷器。

  从今年开始,中方考古人员每年将赴肯工作两个月,整个合作项目将为期三年,除陆地考古外,考古队还将对肯尼亚拉穆群岛及其周边水域水下文化遗存进行科学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

相关推荐
一把手访谈丨延庆区区长叶大华:争当长城文化带建设“领头雁”
北京
2025年,北大社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书!?
新京号
陶瓷贸易与16-18世纪的中欧文化认知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