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低价全靠廉价劳动力“血汗”支撑吗?(8)
2010-09-24 10:31

订阅
成本是考核干部绩效的指标
“我们早就把降低成本能力当作干部的绩效考核指标了。”戴正吴认为,不是想省钱就可以省的,干部对每一个成本发生环节的了解程度,以及找出可压缩空间的能力,正是衡量干部价值的标准。
首先,“企业不赚钱是罪恶的”,这是富士康一再向干部强调的观念。如果企业连年亏损,它就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没有赢利,如何保障员工的薪资及福利?反之,如果企业办得红红火火,不仅员工福利待遇得到提高,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同时,能增加就业机会,对社会和人民都是一种回报。 其次,要搞清成本定义。成本的定义,包括了“策略成本”和“非策略性成本”。所谓“策略成本”,是指为工厂争取客户的活动,仍旧生产一些没有利润的连接器等产品,或是一些必要的公关开销,接待来访客户,正常的交际费用等。这些开支是必需的,不能因为节省成本就失礼,给客户留下不舒服的印象。但是不是必需的“非策略性成本”,就没有理由浪费。
再次,“效率不等于效果”。有时一味追求100%的机台运转率,反而只是让机台白白切割空气、空耗机台和电力。表面上机台运转率很高,但实际效率很差,所以机台要“该动则动”,不一定要24小时连轴转,这才是一种节省成本的策略。另外,唯有扩大营业额才能提升竞争力,降低经常性费用。这么大一家公司,在经常性开支方面,既然无法节省,就只能用“扩大营业额”的方式来分摊降低费用成本。特别是对富士康来说,其实最贵的是“时间成本”。
富士康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快速开发模具能力,能够抓到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但是如果量产时没有快速冲起来,就会失去先机。富士康庞大的机器设备和人力,每一分每一秒都要运转。时间对个人和企业来说,都是最珍贵的无形财富,而这方面的挥霍浪费往往也是最严重的。
郭台铭一再交代高管们,富士康有三个“金库”:闲置设备区、仓库不良品区及垃圾场。干部应该经常去这些地方走动看看,发现闲置材料,让“宝藏”得到再利用。水费、电费、电话费也是每每被提起的三项费用,这里面也有“黄金”可挖。郭台铭一再说:“关键是做正确的事,不做错事。”富士康能够发展得这么迅速,关键是战略正确、思路正确、策略正确,特别是在决策上没有重大失误。大陆企业出大问题,往往出在决策上,特别是出在投资决策、项目决策上。一个项目几千万、上亿元,投出去颗粒无收,或者成为企业的包袱,投了巨资,项目还要维持,不断地亏损,不断地往里扔钱,最后整个企业被拖垮。
在中国,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即使企业没有死掉,决策、投资失误造成的损失也要摊到成本里,摊到每件产品上,成本怎么能不高?怎么可能降得下来?富士康投了这么多项目,没有不赚钱的项目,没有投资失误的项目,这是最了不起的,也是最大的一项成本节省。如果一个员工失误,可能是一个产品或一批产品的问题,损失还算小;但是如果那些大大小小的干部出现失误,损失就大得多、严重得多。因此,干部不能犯错误,不能有失误。1996年,富士康曾有一名干部因为没有看准EdgeCard上的Core
来源:《富士康真相》
原标题:第二章:低价全靠廉价劳动力“血汗”支撑吗?(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