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不闻桂花香
新京报
2010-09-20 02:44

 ■ 城市新观察

  中秋将近,昨日进城看见城内已经节庆气息渐浓。广场安置中的花坛只见轮廓已经让人惊叹,回头看见报纸上都有新认定的“中秋形象大使”的图案。兔儿爷在北京能够当选,换作南方省市,它少不了要和别家竞争,比如月饼、比如———桂花。

  桂花因其叶脉如圭而得名“桂”,它纹理如犀,因此又称木犀。桂花也被唤作“花中月老”或“仙树”,这和月宫的桂树就有了关联。结构细密的小花黄得惹眼,故有别名“金粟”;桂花的香味堪称甜香的最佳注解,它的香既清且浓,清可荡涤,浓可致远。《爱莲说》中所谓的“香远益清”用来形容桂花更为准确。“八月桂花香”点明了它的花期,在五行学说中,西方白帝司秋,桂花的香在古诗词中也被写作“西香”或“秋香”。同在古典文学中,月亮也被称作“桂宫”和“桂魄”,桂树与中秋及其皓月的关系不言而喻。

  与梅兰竹菊等植株相比,桂树除了具有口彩(金桂、金贵)之外,在中秋节之外并不具有关注度上的优势。即便如此,孤高的桂树仍在古树中被敷衍了诸多奇效,《谈苑》中说到桂树周遭不长其他杂木,可见古代桂树的领地意识很强;《雷公炮炙论》中更提到了它的攻击力,据说将一截桂木钉入其他树中,后者必死无疑。

  强悍如桂树,也有力不能及的地方,它对物候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北京种植并不广泛。在江南的八月,常有园内的桂花香气越过墙垣扑鼻而至,这是北京人少有的换季体验。

  土产的桂花数量尽管有限,老北京的饮食却多以桂花作为食材。这其中尤以桂花糕最见京城饮食的制作、传播特点。史上北京由于其战略地位,各地客商麇集于此,市场上南北货物应有尽有。北京人运用南方趸来的桂花酱制作出了很多的小吃。被郎世宁称为中国蛋糕的“桂花糕”即是其中一例。“桂花糕”原本是一道普通的面点,名闻朝野是康熙一朝的事了。据史料记载,为庆祝康熙六十大寿,朝廷组织了史无前例的“千叟宴”。“桂花糕”由于口味香甜且又口感软糯,成为最具口彩的点心。

  新鲜的桂花不但可用来做小吃(排叉、萨其玛、桂花糖蒜等吃食中皆用桂花),更可以入酒,这才有了《红楼梦》中的“木樨清露”。这种饮料是进上的贡品,盛在一个三寸大小的玻璃小瓶里,王夫人竟然不舍得给宝玉吃,可见其珍贵胜过了掌上明珠。

  “木樨清露”或许还只是文学上的杜撰,但桂花陈酒却是举世闻名的北京特产。清初潘荣陛在其《帝京岁时纪胜》中写道,“于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精选待放之朵,酿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酒味香甜醇厚,有开胃、怡神之功……”这种酒虽有悠久的酿造史,但酿造一直由御膳房把持,加之“精选待放之朵”这一选材标准实在不适宜民间酒坊批量生产,以致桂花陈的酿造技艺一度失传。

  1959年,北京葡萄酒厂开始研发桂花酒以为十周年国庆献礼。酒厂派人去江苏考察,几经遴选之后,最后选中了吴县邓蔚镇作为原料产地。“精选待放之朵”见不得太阳,因此采花选在凌晨进行,采摘人员将干净的塑料布铺在桂花树下,用竹竿轻轻地摇打枝头的桂花,随即投入特制的酒精,密封之后立即发往京城。这款类似味美思(意大利的味美思,是以发酵葡萄酒为基酒,混合香料陈酿而成)的北京特产一经问世即获好评,从1962年打入国际市场后,在港澳地区和日本、法国、德国等地深受欢迎,以其低度、醇香等特质赢得了妇女的喜爱,并获得了“妇女幸福酒”的美誉。

  如今大小菜馆中都能烹制的木须肉也和桂花有关,但均指食材中的鸡蛋。上文提到,桂花又名木樨,菜名中的“须”即是“樨”的错别字。以木樨指代鸡蛋并非老北京专有,鸡、蛋是容易引发联想的词语。至于北京地名中的木樨园和木樨地,却同桂树、桂花无关,而是“苜蓿”的谐音雅化,姜纬堂先生曾据《明世宗实录》对此有过恰切的论述。

  □王增(学者 北京)

相关推荐
堵塞疏散通道拒不整改,石景山消防部门依法对3名人员进行处罚
北京
家庭教育大讲堂(242)| 相信“相信”的力量
新京号
国台办:反对假借“小两会”沟通之名行阻挠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之实
第一看点
《哪吒2》将成考试考点?且慢叫好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林下灡因:成为林徽因
文化
《北京日报》整版聚焦:西山文脉绵长,邈远乡愁所依
新京号
​骨折日记:疼痛教会我的
文化
30多万份遗嘱里,封存着人们最真实的牵挂
时事
杨文利:八十年代的北大先生们
新京号
观念的沉没:走向1900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