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寻找幸福的路线图
新京报
2010-09-18 02:41

 □书评人:潘采夫 

  朋友问最近在看什么书,我说在看白岩松的《幸福了吗?》朋友说:“哦,我不喜欢这个人,不过看了些文字,好像还不错。”前些日子,听一位比较激进的朋友说起白岩松,“白岩松这个人,有点装,但是这么多年看过来,发现他真还没装,而且还越来越喜欢他了。”

  “不喜欢这个人”,“好像还不错”,这个自相矛盾的评价,正是白岩松给人们的印象。上面这些对白岩松的看法,不全面,但代表一部分人。真正的央视新闻节目观众的声音我不了解,也许他们对白岩松又是一种看法,而且比我听到的这些要清晰、客观。

  我对白岩松的印象本来不深,大学及毕业后读的是余杰、摩罗、王怡,崇拜的是江艺平、卢跃刚、沈灏,随着年岁的增加,以及新闻经历增多,才开始注意到白岩松。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我提到过名字的那些人,有的早衰了,有的转向了,有的到幕后了,有的归隐了,有的种树去了。而白岩松一直在那儿,潮涨的时候他仿佛在水面以下,潮落的时候人们才发现,他一直保持着某个姿势。

  这是个有耐心有坚持的新闻人。《幸福了吗?》记录了白岩松《痛并快乐着》以来十年的新闻路途,以及跟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比起《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少了很多焦虑、挣扎、痛苦,多了平常心和乐观精神,看来他找到了某种支撑自己行动的内力。那个曾经痛并快乐到失眠的白岩松不见了,多了一个英华内敛的新闻人。

  两年前,跟同事抽烟时想起一个问题,作为媒体人,为什么人生的路越走越窄?那段时间我执着于这个,见着同行就问,才发现这是我们的共同困境,几乎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反而跟我一起困惑。记得多年前白岩松也有此问,但读完他自己写的序《幸福在哪里》,我发现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序里白岩松发问,“是否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经历日复一日怎样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会的进步中,感受到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感。”“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领导的眼里,反而是麻烦的制造者,并且这样的人,时常因理想和责任而招致自己与别人的不安全,那么理想与责任可以坚持多久呢?”“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他仿佛没给出答案,但给了他找寻答案的过程。书里对十年来新闻大事的梳理和评点,以及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做一个不顺从的群众,”“不能改变领导的群众不是好群众”等等,最终总结出了十二个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追寻信仰。”这本书描绘出了一个新闻人寻找幸福的路线图。

  站队是国人的一种习惯,有人说白岩松是体制内的人,不能如何如何。这样的说法很扯淡,在一个小圈子里画地为牢,被迫或自我隔离的时候,是无法影响别人的。我欣赏三个人,一个是笑蜀,一个是韩寒,一个是白岩松。一支健笔,一张利嘴,一块博客,可以影响到多少人?他们从来不“说”,但他们“行”的成绩,远远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他们评点新闻,附赠思想的常识,把“改良主义,渐进式演进,反对暴力,相信时间的力量,多研究问题,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些理念科普给公众。

  真正的行动者值得尊敬,这样的人也有很多,如那些编写中学语文教科书的老师们,他们从来不是浪花,他们是这个国家沉默的河床。

相关推荐
罗 素:根本的幸福有赖于对人和事物充满善意的兴趣
新京号
《灰蜜蜂》:战场边缘的田园牧歌
文化
五一避开人潮的最佳方式,还得是它!
新京号
北京大型活动安全管理模式升级!“分色入场”将进一步优化
北京
临泉:以劳动为笔书写壮美生活篇章
新京号
从《局外人》到《鼠疫》:“反抗是人类与自己的愚昧永久的对抗”
文化
从新中式到二次元,当年轻人“爆改”婚礼
新京号
莆田博士:家乡的非遗民俗,是年轻人的精神慰藉
新京号
小行星猎人:怀着敬畏之情仰望星空
文化
《黎明的一切》:同病相怜,但不必相恋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