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下午,北京儿童医院挂号窗口前,身着白色T恤的小鑫树袋熊一般趴在父亲孙华身上,双手紧紧搂着爸爸的脖子。不久后,因无力承担高额医疗费,孙华将这个身患白血病的5岁男孩悄悄留在医院。后经媒体报道,孩子的母亲找到小鑫,小鑫也被送入北大第一医院治疗,并获捐款约21万元。
在此后的采访中,孙华表示,他不想抛弃小鑫,只是觉得没有能力救他。如果医院救了孩子,他会打工挣钱把医疗费还给医院。8月20日,因出现感染昏迷15天后,小鑫去世。
孙光权(小名小鑫)
性别:男
籍贯:贵州安顺
终年:5岁
去世原因:病逝
去世时间:2010年8月20日
生前住址:北大第一医院儿科病房
旧厂为家 穿人剩衣
“鑫,吃饭了。”7月6日,小鑫刚住进北大第一医院儿科病房,妈妈段艳珍捧着饭盒喂饭。午餐是萝卜排骨和青菜,小鑫大口大口吃完,“医院伙食好,在家里都吃不到这么好的饭菜。”段艳珍说。
吃饱了,小鑫躺在床上,自顾自哼着歌儿。小小的身躯和大脑袋看起来有些不协调,一双黑眼睛忽闪忽闪。
入院前,段艳珍第一次带小鑫在小饭馆里吃了顿饭,点了一个盆盆虾,小鑫独自吃光了一整盆虾。“他爱吃海鲜。”在段艳珍看来,鱼虾就是海鲜,“在家吃不起。”
小鑫的家,是贵州安顺市一座旧厂房内的出租房,石棉瓦铺就的屋顶,一下雨就潮湿阴暗,一家四口的生活开支全靠父亲孙华打零工的收入。孙华说,小鑫出生后,没给他买过新衣服,都是捡别人穿剩的改改继续穿。过年时,小鑫才会有一双属于自己的新鞋。
小鑫去世后,孙华给他买了一套新衣服、一双100块钱的皮质运动鞋,和他的旧衣服一起,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小小的棺材里,“他还没穿过那么贵的鞋。”
家中无伴 熟背诗词
小鑫在幼儿园很调皮,老师总找家长告状,“你们家小鑫又和别人打架了。”段艳珍说,幼儿园的小朋友受欺负了,总喜欢找小鑫帮忙“出头”,“他谁也不怕,老跟大孩子干仗,见不得小朋友受欺负。”
虽然小鑫时不时爱打架,幼儿园的老师却很喜欢这个聪明、懂事的孩子。“学东西快,惹人疼”,幼儿园李园长说。
从幼儿园回家,没有小伙伴一起玩,小鑫只能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最喜欢的是奥特曼。
小鑫两岁时,妹妹出生了,他开始每天晚上都跟爸爸一块儿睡。孙华说,每晚睡觉前,都会给他讲故事,教他背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长长的《木兰辞》,小鑫几乎都能背下来,九九乘法表也可以张口即来。
病后敏感 沉默寡言
孙华怎么也忘不掉,今年5月初,小鑫总是哭着喊脚疼,抱到附近的诊所检查,医生说脚没事儿,还给开了消肿止痛药,可小鑫仍然哭闹不止。6月,小鑫在贵阳的医院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贵阳住院的10来天里,每次扎针输血或抽血,孙华都使劲按着孩子,怕他乱动。小鑫不说话,紧紧咬着下嘴唇。病情发作时,小鑫状态异常,孙华问他哪里痛,他不理爸爸,脸扭到一边,妈妈问他,他才哭出声来,双手拼命捶打下颚。
患病治疗后,原本活泼调皮的小鑫变得沉默寡言。病房里,小鑫说话极少,只是用点头和摇头来回答妈妈的问话,甚至要小便时,他也只是看着妈妈,用手指指床底下的便盆。
被父亲“丢”在北京后,小鑫有些敏感,陌生人一多,他会用被子蒙住脑袋。妈妈走开的时间一长,他会边哭边喊:“妈妈,妈妈……你别丢下我。”
一声“哥哥” 令人心伤
每天下午五六点钟,小鑫会准时接到一个来自成都的长途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多小时。段艳珍都觉得诧异:“跟我都不会说那么多话。”
打电话的人是20岁的唐胜强。唐胜强说,在网上看到小鑫照片的第一眼,就觉得跟这个孩子有缘。辗转打听到段艳珍的手机号后,他每天一下班,就准时给小鑫打电话。
一开始,小鑫在电话里只是偶尔蹦出几句家乡话,聊的时间长了,小鑫慢慢学会了说普通话,唐胜强问什么,他就答什么,一通电话能聊半小时以上。
“有一次接通电话,他突然喊了一声‘哥哥’。我眼泪都下来了。”唐胜强说,小鑫的一声“哥哥”,就像有东西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只觉得这个可怜的孩子太让人心疼了。
唐胜强说,每次给小鑫打电话,他都会启动手机里的录音功能,所有录音都存在手机里。8月20日,小鑫离世后,他调出所有录音,一遍一遍反复听。
本报记者 姚遥
■ 亲友寄语
娃娃,你懂事,要记住所有给你帮助的好心人。爸爸妈妈不称职,没有办法救你,没有给你买过新衣服,没有让你过上好日子。爸爸妈妈会好好把妹妹养大,让她好好读书,长大了当医生,治病救人。
——父亲孙华,母亲段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