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霞”这种地貌命名,完全是中国式的———取自“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这个意象化的描述。今年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丹霞”,作为一种亚热带湿润区临水型丹霞,也许红得并没有预想那样红艳,6个申遗地的丹霞地貌也各不相同,丹霞研究专家彭华教授解释道,丹霞不同地貌各个时期的景观类型,取决于地面不断抬升、流水与风化侵蚀持续进行两大因素。
丹霞成因
红色碎屑岩被抬升风化形成
家在湖南郴江边上的刘薇,小时候和同伴常玩的一个游戏,就是指着远处奇形怪状的山头,形容它们像这像那。后来有次发大水山头的崖壁上垮塌了一大块,露出了里层鲜亮的红色。打那时起,刘薇就知道这种特殊地貌叫做“丹霞”。
不过按照丹霞研究专家彭华教授的解释,丹霞地貌特指那些“以陡崖坡为特征的陆相红层地貌”。是在内陆盆地中的红色碎屑岩(包括红色砾岩、沙砾岩、砂岩等),在地壳运动中被抬升并受到流水、风化、重力等因素的切割和断裂形成的赤壁丹崖。丹霞地貌的发育从距今1亿-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已经开始,至今仍然没有停歇。
“除了崖体切割作用依然持续,红土层抬升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它那万年不到1米的速度相当缓慢。”红土的形成就没有那么久远的历史,大多都是晚近时期形成的。尽管红土无法跻身丹霞之列,但其“红”色相的形成原理,与丹霞没有本质区别。当土层中的其他易融盐粒子在高热湿润的环境中大量流失的同时,铁元素得以富集,再在氧化作用下以“铁锈红”的惊艳色彩现身。
南北丹霞差异
南方水量充沛对崖壁切割更彻底
“赤壁丹崖”理应以红惹人,但在莨山、龙虎山、江郎山等景区,崖壁的颜色往往泛着灰白,或者只以暗红作底。有的游客猜测,这一定是丹霞老年后“皮肤老化”的原因。彭华解释说,丹霞颜色的鲜艳程度与它的发育年龄无关,而是与南方特殊的气候条件有关。充沛的雨水让水流经常浇灌崖壁,日积月累,雨水中的有机质不仅沉积了下来,还滋养出一层藻类和苔藓覆盖其上。游客看到的那些发白的崖壁,则是岩面钙质钙化的结果。至于赤水佛光岩的色彩特别红艳的原因,并不在于它是青年期丹霞,而是它的崩塌面产生的时间,距今相对来说不算太久远。“丹霞的本色,只有打开岩石才会显露。”
同时,南方水量充沛,不仅有丰富的植被构成丹霞景观的一部分,而且流水对崖壁的切割更深、更彻底。这在被切割得密密麻麻的泰宁非常明显。干旱区的丹霞崖壁则多连成一片,切割限于山体顶部。
地貌周期
流水风化决定丹霞“年龄”
“中国丹霞地貌虽已有几千万甚至上亿年的高龄,但也有幼年、壮年和老年期。”彭华介绍道,最早抬升为高原,在流水初步切割后出现高原峡谷。常见的是规模庞大的丹霞崖壁,暂时缺少峰丛、峰林。这在代表青年早期丹霞的贵州赤水表现明显。壮年期,随着抬升和切割的程度加大,早期逐渐分离出山头,出现群峰林立的密集峰丛;再晚一点,山峰进一步分离,河谷加宽,出现疏密相间的簇群式峰丛和峰林。老年期,进一步的侵蚀使平地增多,峰林在不断坍塌中距离越来越疏散,数量也开始零落稀少,就出现龙虎山那样的疏散型峰林。如果继续侵蚀,只能看到孤峰兀立的景象,看上去随时有倒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