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人体自卫方法多发烧也有“硬道理”
新京报
2010-08-15 02:43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发烧症状都有一个古老的看法,那就是“发烧即治疗”。然而,自现代医学诞生以来,人们普遍会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缓解发烧症状。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反过来证明了古老的发烧看法,即发烧是人体自身对抗疾病的机制。有时,缓解发烧可能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

  “发烧疗法”曾经兴盛

  发烧,又叫发热。作为一种医学症状,它是指人身体内部原因导致体温高于正常水平的现象。很久以前,人们便意识到它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了。早在2400年前的古希腊,名医波克拉底就记载了这一现象。大约一个世纪前,“发烧疗法”开始流行起来。当时物理学家约瑞格(Julius Wagner-Jauregg)通过对照组实验注意到,利用人工手段将发烧症状引入一些病人之后,其身体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约瑞格因此获得1927年诺贝尔医学奖。

  约瑞格此后做了很多人工引入发烧的研究,利用热水、热气、电毯甚至电流等方式让人体温度增加以杀死病原体。上世纪30年代时,很多美国医生都采用了带热风和温度监视器的密室来治疗梅毒病人。尽管这种方法在老人和心脏病、肾病患者身上收效甚微,但其总治愈率依然达到了80%。

  不过,发烧到底如何帮助人体的呢?这个问题依旧没有得到科学的解答。上世纪30年代末,出现了可以直接杀死病菌的强大药物———抗生素,发烧疗法就渐渐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不过,除了30年代这个特殊时期之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发烧有害的看法一直占据主流。1860年法国医生贝纳德(Claude Bernard)认为,人体健康必须维持一个很窄尺度的平衡,一旦出现偏向就要进行调整,最明显的失衡就是发烧,而且发烧能通过温度计精确地评判出来。

  大量的新的退烧药在现代医学中出现,比如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等,它们可以很明显地降低高热的体温,缓解病人的症状。

  人们吃药,除了难以忍受的发热症状之外,另一个担心是,发烧可能会引起其他更严重的疾病如脑损害等等,此外,“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的想法也让人不自觉地一发烧,就吃药。

  “热原”导致体温上升

  《新科学家》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古老的发烧疗法并非没有道理,相反,退烧却会让病人陷入困境。

  美国田纳西大学孟菲斯健康科学中心的生理学家布拉迪斯(Clark Blatteis)研究发烧超过30年。他认为,从演化的角度看,发烧自古以来就是恒温动物对抗疾病的一种特殊机制。这种现象不但出现在人类身上,在哺乳动物、鸟类甚至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身上都存在。当这些生物的免疫系统察觉到细菌感染时,便会制造出一种叫做“热原”的蛋白质。“热原”影响了大脑深处的下视丘区域,令身体温度增加。比如人类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发烧时,就可能升高到39℃甚至40℃。

  科学家在研究了免疫系统之后,发现人体的很多抗病机制在高温下运作更佳。比如,在体温增高时,重要的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的活动能力会增强,此外,T细胞在受刺激后会产生一类信号传递蛋白叫做“细胞激素”,它会促进细胞分化和分裂,而人体的高温会减少其负面影响。

  抗生素虽然很强大,但发烧同样是细菌的天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微生物学家迪克森(Garth Dixon)在对病毒学脑膜炎的对照研究中发现,一种名为脑膜炎奈瑟氏菌(N. meningitidis)的致病菌暴露在40℃的体温数小时之后,数量减少了90%。他认为,在感染初期,如果病人发烧时间更长一点,可以减少大量病菌。

  在临床方面,也出现了同样的结论,英国赫尔与东约克郡医院的研究者对医院的细菌性肺炎病人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发现发烧病人比不发烧病人的存活率要高很多:体温在36℃以下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在1个月内死亡;体温高于正常水平的病人中只有8%的病人在同一时间死亡。在对血流感染疾病病人中的统计也有同样的结论。

  领导这项研究的巴劳(Gavin Barlow)表示,这个结果十分令人惊讶。不过他也指出,老人一般不太会发烧,同时也更容易死亡,这其中的关系尚不确定。

  吃不吃退烧药,这是个问题

  尽管已经有了很多科学研究,但发烧时是否要吃退烧药依然是个需要继续进行研究的问题。2005年,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研究者在面对82名病危,但没有大脑损害风险的病人时,进行了退烧药选择的实验。结果,吃退烧药的病人中,有7人死亡,而不吃退烧药的病人却只死了1个。不过,出于伦理方面的考虑,研究者们中止了试验。

  但医学界对发烧的看法依然未有定论。发烧依然存在很大风险。有很多证据显示,在头部受伤或中风后,发烧可能损害大脑。这可能是高温引起发炎,令自由基和兴奋性氨基酸增多而导致。

  此外,英国剑桥的艾登布汝克医院的医生曼农(David Menon)表示,很多受感染的重症病人并非因为细菌遍布全身才病重,而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反应过度”,发烧便是过度反应之一。此外,发烧会增加人体新陈代谢率,这对于不少体弱的重病患者来说可能并非好事。

  重病患者的情况较为特殊,不过,还是有很多医生认为,在感染普通流感后,人们特别是儿童过度使用了退烧药。过去,很多家长都用冷敷或洗冷水澡的方式给孩子降温。今天,医生大都会开出退烧药。

  但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曾在2007年公开指出,对儿童感染来说,发烧可能是有利的,只有当感染可能引起更严重的疾病时才使用退烧药。根据这份报告,像高热惊厥这类会吓坏家长的情况,并不会长时间损害儿童的健康。它可能是体温升高过快,而非体温升高本身造成的。

  如今,医学家们则希望能有更多大规模的临床调查和试验,能够证实我们到底是否应该阻止发烧。

  编译/本报记者 金煜

相关推荐
孩子把AI当作“心理树洞”可行吗?精神科专家分析
时事
春季感冒、过敏齐来袭,专家教你如何应对
消费
身体有病,梦境先知,做了这7种梦的人小心!疾病正在找上你
新京号
少吃盐没用!高血压的罪魁祸首不是盐,而是它!
新京号
新闻多一度丨“世纪婴儿”离世年仅25岁 猝死为何盯上年轻人?
时事
“春断食”能实现“速瘦”?2月“科学”流言榜解答
时事
两会院士说|程京:尽早开发智能化移动健康检测车,把健康送下乡
时事
大声谈论更年期:是动荡,也是令人惊喜的风景
文化
这种病一直都在,90、00后都没听说过,但一年感染百万人!
新京号
日本刀:匠心独运的刃上工艺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