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河南“75.8”洪灾:水硬如刀
新京报
2010-08-14 02:41

 一

  板桥水库没有新闻,我们却要去做一个新闻。

  1975年8月8日,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在几轮罕见暴雨的蓄意之下,凌晨0:40终于不堪重负,七八亿立方米超负荷库水,高举十几米之高的水头决堤而出,对下游1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数百万人民和数百万生灵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绝杀———平原顿成泽国,百万人民陷入洪水之中,死伤惨烈。短短的几个小时的历史瞬间,彻底将豫南驻马店地区打入洪荒,彻底地抹去了这片土地的历史。

  这就是35年前轰动世界的惨烈水祸“河南‘75.8’洪水”———国人多有了解的DISCOVERY报道说,此次灾难包括直接死亡和次生灾祸死亡,人数达24万,几乎等于第二年的唐山大地震震亡的国民,排“世界十大技术灾难”首位。

  这段历史沉睡了几十年,不论是刻意缄默或者自然遗忘,死去的和活着的消失在漫长的35年历史长河中。天犹在,地犹在,魂犹在,水墓下的亡魂却不能准确地走进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给予他们体面有尊严的缅怀。

  连续几天,我们似乎是走进深深的冰凉水世界:眼前等待丰收的玉米、以及村庄里小孩欢愉的尖叫,都弥补不了历史产生断层的悬空感———“什么都没有,拜祭什么?”

  见证者和亲历者几乎不带悲恸的描述,更显得斯时夺命水墓的阴冷无情。我们无力彻底撕开历史的火漆封闭的棺盖,但我们可以做到让历史经过35年后,人的故事新鲜地呈现在2010年的今天。

  板桥水库水波荡漾,新生代的人民在幸存者坚强的繁衍下,又活跃了这片土地。

  二

  我们,寻找到了我们需要得到的宝贵东西———不是回顾中悲惨的哭泣,而是如刀刻在树上的洪水水位一般理性的记录———这是我和同事走进河南“75.8”洪灾发生地的初衷。

  “75.8”洪水,留下了几串仍需核实的数字,组成数字的人们,被水墓覆盖,揭开它,疼痛的是所有的亡魂,以及我们自己。

  自西南向东南,沿着洪水的方向,走过板桥水库大坝下的村庄和集镇,以及县城。每当抬起头时依然恍惚:头上十米虚幻的高处,就是当年席卷一切的水面。8月8日,这是一个几乎被遗忘掉的2.6万、8万、10万、或者16万人的集体忌日。

  我们并没有刻意叩响坚硬的水墓去打扰没有尸体的亡灵。也没有刻意追踪出亡灵是24万,或者是2.6万的死亡数字。我们只想记下,人类和生灵瞬间消失的前前后后———让失误归历史,让理性归未来。

  尽管如此,至35年后,当我们小心翼翼地在每个村庄寻找历史的缝隙回到那惊心动魄瞬间的时候,依然感觉到幸存者和已经创造了新35年历史的人们的疼———他们惊讶于人们竟然不知道他们经历的见证的一切。

  水中的亡灵是否依然漂泊?没有人知道。但是这片再也没有祖坟祭奠的土地上的人们,已经再也容不下丝毫的任何灾祸的屠戮和改变———他们以生命为代价,曾经给这个国家足够的救赎的机会。

  淮河的今天,不曾少过一道一道渐次从源头末梢到安徽的大坝和闸门———35年来,它们蓄洪、放水、灌溉,每当暴雨袭来,还会泛滥成灾,泽国仍现。每当暴雨来临,“75.8”已经老去的人们便被雨丝紧紧地扼着神经,水硬如刀———是他们对水留下的恐怖记忆。

  三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了年轻人不懂历史的惭愧,但他们的声音无法抵达更远;他们的父辈不再唠叨过去,然而历史结绳记事却需要接力者。

  我们扒开草丛,看到板桥水库最高溃水高程线的纪事碑。但我们倘若一而再、再而三混沌地、宏观地、曲意地以数字化记载巨大灾难的述史方式作壁上观的唏嘘———那么,纪事碑和墓志铭,仅仅是一块冥顽不化的石头而已。

  我们不能责怪那个崇上为最高准则、命令为紧箍咒、体制成为羁绊、科学成为附庸、人性异化为斗争的时代。任何灾难,不论是人为发生抑或自然所致———对于作为自然组成部分的人类来讲,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逃遁心灵被鞭笞的惩罚、抛弃摆脱自我责难和否定的勇气。

  采访中我们乐见了人们的乐观:他们对现在的救灾体系和政府的人性关怀充满信心———但他们永远不愿意在可以改变的牌局前,再次抽到同样的牌:科学为基础,人性为本,与自然和谐的诉求,远远超过了任何时代。

  □江华(《南方都市报》记者,8月11日发表《水墓》专题,《一场鲜被提及的灾难:河南“75.8”特大洪水35周年祭》)

相关推荐
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
新京号
《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全文)
第一看点
“烟花”到来那五天:雨在下,水在涨,我们守住了家园
文化
“75.8”洪灾:水硬如刀
财经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来了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