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新观察
关注宣南老报馆的研究者人数众多,某高校也曾专门就此做过研究项目。各项研究成果都表明:宣南是北京近代报刊的发祥地和发行中心。有统计显示:从清末到民国,宣南曾先后汇集的多家老报馆,占老北京报馆总量的七成以上。就传媒业而言,宣武区有着强大的历史资源优势。
众多报馆主要以琉璃厂为轴心,在通衢和胡同间密集地分布。毫无疑问,老北京报馆扎堆宣南,这与宣南的会馆文化及其互为衍生的士子文化息息相关。据1949年的统计,北京曾有大小会馆550余座。大部分坐落在宣南。会馆制造的“熟人社会”自有不可抗拒的向心力,进京赶考的学子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这就形成了宣南报业发展的土壤,高水准的从业者和高品位的固定读者群因此有了保障。
和巴黎的“左岸”一样,宣南也绝非一个单纯的方位指称,它更(曾经)是一个以文化知识界为主流的街区,会馆、书肆、报馆、古董店一起构成了二十世纪初的北京社会文化思潮的先河。宣南曾云集了各路学者、文痞、野心家和政治掮客,引领了清末的北京社会文化生活风尚、潮流,在很大程度上,宣南都可以被认定为发轫之地。
在硬件方面,宣南一带自辽以后,就形成了造纸、印刷等与传媒发展息息相关的工业规模。清代官办报纸《京报》的发行,琉璃厂周围聚集的一批印刷局、印刷所,更是为近现代媒体的出现提供了发行、印刷条件。
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写道:“清初有南纸铺名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关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时有山东登属之人,负贩于西北各省,携之而往,销行颇易。此辈见有利可图,乃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发行《京报》,其性质犹南方之信局也。”取得《京报》专印、专卖权的荣禄堂南纸铺位于铁老鹳庙胡同(学界有质疑),即现在的铁鸟胡同。
铁老鹳庙是一座关帝庙,庙今已无存,原址即在今铁鸟胡同一号。铁老鹳庙供奉关帝,其鸱吻上设有铁鹳两只,随风旋转,使得鸟雀不敢栖落庙前的槐树上。《燕京访古录》记述说:“燕城多鸟,独此槐无鸟敢栖,成畏铁鹳,望影避之。”以庙得名的胡同内曾有蒲城、大荔、襄阳等会馆,清代的文学家、被京师士子称为“文章宗匠”的内阁中书陈兆仑也曾在这条胡同内居住。
除著名的“黄皮京报”之外,从咸丰年间就开办起来的聚兴报房也设在这座庙里。而相继开业或歇业的诸如聚升、合成、杜记、集文、同顺、天华、聚恒、洪兴等报房也纷纷设在这一带。
铁老鹳庙周遭的报业发展并非雪泥鸿爪,据宣南报业发展史专家甄润昌先生统计,铁老鹳庙聚兴报房除印刷黄皮京报外,还承印和递送康梁的《中外纪闻》。称铁老鹳庙胡同为报馆一条街毫不为过,胡同里曾先后发行过刘星海创办的《通报》、兆维新创办的《群强报》,印刷过《法政日报》、《民和报》、《白话国华报》,白话报纸《京沪日报》的编辑和发行也都设在铁老鹳庙胡同内,上世纪二十年代由杨啸侯创办的《文艺杂志》也仍以聚兴报房作为发行所。
前几年,宣武门外要建成传媒大道的消息还不绝于耳,如今没了什么新消息。不知道宣武和西城的合并是否能将这一规划重新付诸实施,果然,宣武在近现代北京传媒史上的文脉将得以延续。
□林红(教师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