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粤语之美在“多变”
新京报
2010-08-01 02:45

 【本周关注】

  近日,广州民众以“撑粤语”为核心的地方文化维护活动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自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但其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某种角度来说,粤语已经算得上其中的“幸运儿”。

  我第一次接触粤语,相信与大部分被广东人称为“北佬”的同仁一样,是经由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内地的香港流行音乐。那是一种被上海人口头称作“洋气”的感觉,相对的,则是“土气”,那是我在学校中对自己身处之乡方言的主要印象。当然,这种“土气”不是和“洋气”的粤语比较,而是与具有一张权威面孔的“普通话”相比。

  后来才知道了“土气”方言的另一张面孔。近百年前,还不曾有“普通话”这回事儿的时候,各省的读书人都是用本地方言的“文读”来念四书五经。而被称为“京音”的“普通话”之根———北京话,到了五四前后,还被赵元任、傅斯年这些学者们在回忆录里贬为“老妈子话”,那是从京返乡之后不敢在大人面前随便张口的禁忌。

  时过境迁,大约现在还能与普通话在公众媒介中一较高下的方言只剩了粤语和闽语了。其中,闽语似是沾了“统战”的光多些,粤语在媒体空间里的生命力更加鲜活。广东人很有理由为自己的方言自豪骄傲,粤语歌曲的“洋气”不仅仅是源于香港都市的气息,更多是出于粤语在本土的根深蒂固。其中最要紧的,就是刚刚提的“文读”———沪语的文读正像急流河床上的细沙,正被冲刷殆尽。学校教育和广播电视中的普通话,正是那不可抗拒的洪流。

  我们也需要看到,正如语言一直处于流动变化之中一样,方言也并非自古而然的。粤语文读的历史也同样处于演进的过程之中。从粤语自身来看,以广州为代表的广府方言,就与四邑江门等地的方言比,更为“新潮”一些。从近代传教士记的粤语方言拼音和粤语童蒙课本来看,一百多年前粤语依然在发生着变化。譬如“师”与“诗”的同音大约就是近150年来逐渐发生的。

  对本地地方文化的维护也应避免由“自信”扩充至“自大”。曾在粤语贴吧里见一位广东籍方言爱好者说:宋人《广韵》就是“广州人的韵”。这话未免太“自信”了。清代音韵学大家陈澧说,粤省方言合于《广韵》者较他省为多。但这不代表粤语就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一些书籍中把粤语的历史一直上溯到秦汉之间的南越国。可能在一些土白当中,还有那么一丁点历史的细尘,但是这并非是粤语生命力的根本之源。

  为自己的方言追溯遥远的历史,这是一种乡土的时髦。不仅仅是粤语,闽语和客家话都属“河洛正音”,却口音不同。要追溯起来,如今黄河流域的山西、河南方言,直可上及炎黄两帝,可惜其使用者都没有这样的自信。语言之美来自娓娓嬗变,来自自我认同,来自他者的尊重。就最后这点而言,自大的态度可能会适得其反。 

  □王小熊(上海 语言学博士)

相关推荐
今天,省委书记担任“湖北文旅首席推荐官” 向世界推荐!
时事
北京大兴剧院紧急通知!
新京号
TVB购入《大奉打更人》等多部内地口碑剧在香港播出
娱乐
大运河文化推广活动启幕,“水上专题摄影展”同步亮相
北京
景山公园牡丹进入盛花期,两万余株牡丹将陆续绽放
北京
芜湖推进实施三类“小而美”项目!
新京号
网红罗大美遇害案一审开庭,家属:三被告均翻供,辩称系意外致死
时事
钱谦益的文学世界
文化
平谷承平高速金海湖服务区等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北京
悍高集团冲刺上市,亮眼业绩缘何伴随争议?
消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