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流分析】
关于蒋介石的研究,算不得什么大潮流,但中国人对历史的关心,却从来都是潮流,更何况是那段刚刚过去没有多久的历史,那段对我们今日的生活产生过莫大影响的历史。过去几个月,从蒋介石的传记到对蒋介石日记的研究,乃至于蒋家后人的小传,在书市上引起不小的反响,究其原因,我们的读者对这个曾经深深影响过现代中国的人物,了解得实在太少了。要理解当下首先就需要了解历史,出于这样的心理动机,关于蒋介石的点滴材料,总会激起读者的兴趣,更何况是对他私密日记的解读。我们阅读蒋介石,不只是为了了解这个人,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曾经的历史。
【作者自述】
几天前,拙著《找寻真实的蒋介石2》刚刚列入2010年“新浪中国好书上半年榜”。7月23日,又接到通知,获选《新京报》2010年度夏季好书。对于一个作者说来,他的著作能获得社会和读者的褒扬,自然是高兴的。
2002年,我的第一本研究蒋介石的著作《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3年,有人化名“一批老红军、老八路军、老新四军、老解放军战士”,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地攻击我吹捧“头号战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蒋介石,要求严肃处理我。幸赖我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亲自审阅,肯定拙著是一本“扎实的学术著作”,“是研究,不是吹捧”。
2008年,我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1》出版。这一年,拙著还曾获得《南方周末》、当当网等几个单位的不同名目的奖励。使我分外感动的是,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全国31家媒体共同推选拙著为2008年度“十大图书”。香港特区政府康乐文化事务署、香港出版总会等三个单位授予拙著“香港书奖”。
记得2006年去美国阅读蒋介石日记之前,曾向某部门申请补助来回机票费用,该部门一位负责人质疑说:“怎么研究蒋介石还要资助?”得知此言,我立即表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蒋介石,给以准确定位,是我们这一代历史学家责无旁贷的义务。做好了,将有助于提高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科学水平,促进海峡两岸和平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关部门领导从善如流,批准了我和另外一位学者的机票补助申请。第二年,我向全国某哲学社会科学会基金会申请立项,结果落选,原因不明。资助拿不到,只好自掏腰包。第三年、第四年,得到某企业家捐助成立的海峡两岸现代化研究中心的资助,才得以继续成行。总计,自1990以来,我共赴美国胡佛档案馆6次,其中,两次为阅读宋子文档案,4次为阅读蒋介石日记。至2010年5月,总算将长达53年的蒋介石日记全部读完了,为时在8至9个月。
此次《找寻真实的蒋介石2》分国共关系、对日策略、国际外交、国内政治、迁台之后、婚姻家庭六大门类,自以为有不少新资料和新观点,不过,鄙人的原则是:王二卖瓜,不应自夸。是否如此,敬祈入口后加以评论。
□杨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声音】
我们写历史、看待历史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抱着成王败寇的观点把失败的一方说得一无是处,不值一提。到了今天,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应该仅仅停留于道德层面的是非黑白,因为这样的标准本身就是难以界定和考证的主观标准;我们更应该从技术的角度、从历史的纵深、站在客观的角度公平公正地评价蒋介石。近代中国的很多大事件、大决策毕竟是他们这一代人在做、在影响,该是如何就是如何,功过是非、但凭公心,我们不言,煌煌史册自有后人言之。
———小东邪绿茶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