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泉及其“中国式改造”
2010-07-01 02:43

订阅
■ 水事
●张恩荫,圆明园管理处原副主任
水法这种造园手法是18世纪初叶正式传入中国的,其最早和最集中的仿建之处正是圆明园。雍正五年(1727年),圆明园的水木明瑟一景,即用“泰西水法,引水入室”,成为我国引进西洋水法之始。此后20年乾隆皇帝弘历在仿建西洋楼时,则使人工喷泉成为这一区欧式园林的主题,因而被他直呼为“西洋水法处”。
西洋楼的人工喷泉,具有三大特点。第一是数量多,共有喷泉大小22组,约300余个喷头。主要构成谐奇趣南北、海晏堂东西、远瀛观前方等3处大型喷泉群。第二是气势大。远瀛观大水法喷泉,由狮子头七级水盘、群狗逐鹿喷泉和两个13级喷泉方塔组成。第三也是最主要的特点,是构思巧妙,颇具殊趣。喷泉是从西方学来的,构图却不乏创新,融进了民族形式。
喷头造型,或为莲花、蒺藜,或为鱼虾、蛤蜊,或为鸡鸭、鸳鸯,或为鹿狗、牛羊,以至狮子头喷水,猴儿撒尿等等。就喷水图形看,有竖喷,有抛线,也有水帘式、跌落式、涡轮式、宝塔式等等。像水力钟和大水法这种喷泉群的组图,则更为别具匠心,堪称人工喷泉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创纪元力作。欧洲传教士把圆明园的欧式园林誉之为“东方凡尔赛宫”,是言不为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