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途纯“浮沉”太子奶(2)
2010-06-30 02:40

订阅
对赌国际三大投行
李途纯涉足童装等多个投资项目都以失败告终,带来了大量的资金缺口,融资时引入了国际三大投行。
手握8亿元订单,李途纯确定了“零风险经营”的销售策略,主要内容包括:经销商如果觉得业绩不理想,可以随时解除合作关系;经销商经销的商品如果超过保质期,公司负责全部换货,李途纯把太子奶的经营风险几乎全部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几个月内,太子奶就在29个省、市、自治区的250多个大中城市构建了营销网络,并就此确立了太子奶在乳酸菌饮料行业的领军地位。
2001年到2007年,太子奶的销售额从5000万元跃升到了30亿元,连续6年业绩翻番。市场上的成功,并未让太子奶停下扩张的脚步。
李志起说,太子奶继续扩张有行业的因素,因为太子奶赖以成功的产品,到了2005年以后蒙牛等大的乳品企业的崛起,对整个行业的冲击特别大,虽然这些大的乳品企业很少涉及乳酸菌市场,但是在渠道上严重打击了太子奶。如以前太子奶起家的餐饮销售渠道,在大乳企兴起后,乳酸菌饮料被酸奶所代替,而太子奶赖以生存的商超系统走货也不再畅通,进场费越来越贵。在2005年以后,乳酸菌饮料利润率大大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李途纯只有选择突围。据李志起介绍,2005年之后,李途纯开始涉足童装市场,并到北京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后来又开超市、做零售业,此外,还销售湖南的辣椒酱,但是这些投资项目都以失败告终,不仅没能使太子奶走入新的增长通道,还带来了大量的资金缺口,导致资金吃紧,后来就想着去融资。
2007年,太子奶引进英联、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风险投资7300万美元注资,同时由花旗银行领衔,荷兰银行等六家外资银行又共同对太子奶集团提供了5亿元的授信。这被认为是李途纯的又一次豪赌,赌注是他对太子奶的控制权。
李途纯与三大投行签署对赌协议规定:在注资后3年内,如果太子奶集团业绩增长超过50%,就能降低三大投行的股权;否则,太子奶集团董事长李途纯将会失去控股权。
当时,李途纯曾公开表示:“国际著名投资机构介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于太子奶提高国际知名度、改善管理模式、开拓市场网络、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推进产业整合带来诸多帮助。”
对赌之后失去控股权
李途纯与国际资本的矛盾被指源于管理权之争,“三大投行派去的董事没有太多议事权,遇到重大问题还是老李一个人说了算。”
接下来,手握重金的李途纯继续扩张。在做服装、超市等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李途纯也在不断地扩张生产基地。但高速扩张没有换来太子奶的蒸蒸日上。
2008年11月21日,在四处筹款、引进战略投资者无果的情况下,按照“对赌协议”,李途纯不得不将太子奶集团61.6%股权转让给三大投行,但投行们允诺的注资却没有兑现。
当日晚,太子奶集团发出声明称,太子奶集团股东达成协议,决定共同向太子奶集团增加投资,化解资金危机。同时,太子奶创始人、原董事长李途纯失去了太子奶控股权,将出任集团名誉董事长。
太子奶集团高层表示,此次股东协议的签署,已经标志着李途纯退出太子奶集团的权力核心,外资已实际接手股权。
李途纯在声明中称,仍将为太子奶未来的决策和发展出谋划策。
李途纯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对赌失败,称所谓“对赌协议”外面有很多误传,其实太子奶与3家投行之间签的是注资协议,其中有条款提到盈利超过50%以上就调低投行的份额,盈利低于30%就调低他的份额,“在2008年下半年我被花旗强迫逼债之前,太子奶是完全符合并赢得了这个条款。”他认为花旗银行逼债是造成太子奶财务危机的主因。
2008年,太子奶曾启动上市工作,受金融危机、三聚氰胺等事件影响,最终没有成功。李途纯说,“当时3家投行也是有分歧的,有的同意上市,有的同意卖掉(太子奶),3家投行内部斗争很激烈。所以上市计划屡屡被他们推迟,最后也没上成。”
另有报道称,李途纯与国际资本的矛盾源于管理权之争。一位曾应聘过太子奶集团高级证券经理的投行人士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拿到大笔美元后,李途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人事结构和管理方式。“三大投行派去的董事没有太多议事权,遇到重大问题还是老李一个人说了算。”这位人士透露说。
李志起谈到李途纯的性格时也说,李途纯性格比较强势,坚持自己的看法,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李途纯一方面是比较有勇气和决断力的,但另一方面也比较固执己见,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