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坏福利”导致“坏科学”
新京报
2010-06-20 01:44

从欧美经验看如何在实验环节保护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的使用不可避免。其培育、生产过程也能给予必要的保护措施。现在的问题是,在实验室管理上能否严格贯彻相应的规范。无论是科研一线的专家,还是NGO的保护者,大都赞同这样的观点,保护与科研的正常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保护经验 违规使用是“科研不端”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生物学家严斯(David Jentsch)最近成为焦点人物。他在自己的汽车被动物保护主义者投掷了燃烧弹之后,怒而反抗,组织了一个抗议团体,名为“支持科学抗议”(pro-test)的集会。这个团体得到了美国一些权威科学家的支持,很快聚集了三四百位成员,致力于以保护该校科研人员,以免受到动物权益组织的骚扰。

  这是最近发生的科学界与动物保护主义者之间的冲突。事实上类似的冲突并不鲜见。此前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攻击动物实验室的新闻也屡见报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这种冲突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动物实验科学的发展。

  据“国际人道对待动物协会”介绍,西方的动物保护组织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动物权利组织”。他们认为动物绝对不能用于实验,人也不能吃肉。他们采取的抗议手段较极端。另一类是“动物福利组织”,要求不虐待动物,以人道的方式,保障实验动物的基本需求。国际人道对待动物协会就属于后者。

  “我们的目的并非要和科学唱反调,而是希望用人道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研究。”李坚强说,“西方的很多实验室,正因为有动物保护者的监督,才不得不改善条件。动物保护主义对于动物实验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据介绍,在美国,动物保护运动推动了一系列实验室操作法律和规范,其中较重要的是1985年《动物保护法》的出台。

  中国目前的有关法规在理论上也保障动物福利。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保护实验动物的法律。不过,国家对于实验动物的保护态度较为明确。此前,科技部就颁布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明确将“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列为六种科研不端行为之一。

  科学准确 保护与科研并不矛盾

  动物保护和科研真的是水火不相容吗?“动物福利与科研并不存在矛盾。”朱德生说,“很多人为谈动物福利而谈动物福利。事实上,动物福利也是能够保证科研成果的准确性的。”他表示,我国制定的实验动物管理标准中,很多角度都既保证实验质量,又涵盖了动物福利的概念。比如,强调动物的遗传和微生物标准,令别人可以重复实验,也防止了动物感染疾病。

  养殖实验动物的动物房有特定的环境指数规定,比如,实验室的老鼠必须要有正常的生物钟,否则会引起焦虑等心理压力,影响实验数据,因此,动物房一般都会有自动的开关光照机制,早上开灯,晚上熄灯,人工制造昼夜的环境。同样的,动物房一般都保持恒温恒湿,自动换风,无菌无尘,噪音也保持在很低的水平。

  不过,具体到实验室的人为操作中,国内很多实验室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一位在美国访问的不愿透露姓名的医学研究者告诉记者:“国内有些实验室还做不到模拟黑夜白昼,饲养也不到位。老鼠饲料和水瓶更换不及时,鼠笼里的垫料也不及时更新,老鼠生存环境很差,积累了很多尿粪,小鼠昼夜节律都不正常。这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数据。”

  动物福利的提高有利于科研的准确性,这点也成为理性动物保护主义者的一个观点。“糟糕的动物福利导致糟糕的科学。”李坚强说。目前,美欧持续出现的一些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比如,就小鼠而言,其天性喜欢攀爬,一些最新的动物行为学研究表明,活动量不够的雄性小鼠会花大量的时间打架,而且老鼠的焦虑会很容易传染,如果只是在笼子里放上一个简单的栏杆,就会让打架的行为消失。

  无论国内动物福利和科研进展的关系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研究要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必须得接受国际动物福利的监管。我国一些较为国际化的科研机构在动物福利方面已经在尝试和国际接轨。比如,北京大学就申请加入了负责对国际实验动物进行评估和管理的“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管理委员会”。这意味着其花大钱重组实验室,并接受每3年一次的监督。同样,复旦大学也在去年成立了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使之能够在国际学术交流和国外学术期刊上推出论文。

  操作细节

  不能完全以人类为中心

  在欧美国家,申请实验动物要经过伦理委员会等监督机构的严格审查,防止滥用动物或重复使用动物,所有用过的动物数量都会被严格记录。因为有动物保护组织的压力和立法的制约,所以欧美的实验人员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则操作。但在我国,落实到很多基层科研实验室的人为操作上,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实验动物使用的随意性在教学实验上尤为明显。教学实验相对动物的要求较低,又往往经费有限,因此,很多人都会从任意的个体养殖户购买实验用动物。“这其实可以理解。大部分的教学实验经费有限,要求也并不高。初中生都还需要给鱼、蛙类等做实验呢。”瘦驼说。“但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并没有教育学生要尊重实验动物。所以,学生不懂得感谢实验动物。”

  大部分的实验动物在实验结束后会被处死,就小鼠大鼠而言,中国科研人员普遍采取“颈椎脱臼法”等处死方法,但很多时候操作者并不按照标准流程,事先进行麻醉。而在美国,一般都要求先麻醉再处死,或者直接使用更人道的“一氧化碳致死法”。更“高级”的动物在实验结束后不能被处死。这不仅因为其价格较贵,常常要参与多项实验,也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比如,做过脑实验的猴子会被戴上蜡做的头盖骨,直到去世。

  “实验动物为人类和动物整体造福,我们不能完全以人类为中心。”郑振辉说。

相关推荐
永定河畔迎来“老朋友”!大兴开启“宠燕模式”——
新京号
土壤视角下的人类文明图景:从亿年变迁看百年挑战
文化
抖音新规治理“恶意营销号”十大违规行为
科技
网上出售破解存档让玩家获取付费道具,游戏公司索赔获法院支持
时事
LHCb实验首次观测到重子CP破坏,探索宇宙正反物质不对称之谜获重大突破
新京号
北大女生被请上C位,全球科学家鼓掌!
新京号
玉米刚出苗就死苗,啥原因?4大“幕后黑手”须知晓,你遇到过几个?
新京号
南京一农文旅项目屡遭当地阻挠经营,近两千万投资难收回?官方回应
第一看点
今日辟谣(2025年4月14日)
时事
今日辟谣(2025年4月14日)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