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困境
小泉时代以后奔涌的民意,也是一把双刃剑。
战后日本主要实行精英层主导的“威权统治”,自民党通过高速发展经济来求得民众的支持,对民众的意见并不是特别重视。随着经济停滞,人民对政府越来越不满,精英层执政越来越缺乏支持,政治家不得不倾听民意,按照民意来规划自己的施政。然而,日本民意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却让政治家在其中迷失了方向。
民众过于“迷恋强人”
按道理,选举应以政策为主轴,选民视政策的优劣来决定自己的投票对象。但日本政治在新世纪来临之后,却陷入了“选脸”的怪圈,党首的人格特质,往往会决定一次选举的成败。
2005年众议院选举时,民众可能根本不懂“邮政民营化”到底为何物,对日本的未来到底有什么影响,之所以自民党会获得压倒性的胜利,绝大部分应归功于小泉针对“反邮政民营化势力”所表现出的果断对峙的态度,日本民众心底里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带点“霸气”的小泉能够带领他们摆脱日本经济的停滞局面,让他们将来过上好日子。
按民主政治理论,选举的前提是选民是自主的、理性的,也就是说民众对政策即便说不上理解,也应该是了解的。但日本政治却并非如此。民众要的是能力超群的首相,这个首相的政策如何,不少人并不关心。对小泉之后的四任首相所做的民调,他们支持率偏低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领导能力不足”,也就是说,这些领导人都缺乏魄力,在民众看来都比较“面”。政策是否好,这不重要,但人是重要的,只要这个人有“霸气”,就能让民众有安全感。这正如日本精神分析学者土居健郎所阐述的那样,日本人心理中天生有一种“撒娇”的特质,希望有人呵护、带领他们,除小泉之外的四位首相显然没有表现出这种特质,“望之不似人君”,中途落马就毫不意外了。对能力的“高标准要求”,导致民意对首相的作为眼光非常苛刻,一旦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会让他们的支持率巨幅下跌。
“免费的午餐”不常有
日本目前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难题,从1990年到现在,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的局面,失业率偏高、社会不平等加剧,这些问题是日本发展模式的问题,是长期矛盾积累的产物。如果要解决,改革是必然的途径。但如果要改革,必然会有改革的阵痛。日本的民族心理,却对这样的阵痛无法忍受。
以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例,因为日本已经跨入老龄社会,社会保障费用以每年一万亿日元的速度往上递增,其中老人所占用的医疗保险支出的数额尤其庞大,导致日本财政的赤字漏洞越积越大,2010年预算中依靠国债筹措的资金居然超过了税收收入资金。2008年1月,日本开始施行“后期高龄者医疗制度”,就是为了缓解原本医疗体系入不敷出的窘境。这本来是一项有利于国家财政的改革措施,但被日本的老年人视为“抛弃已经无法为社会工作的老年群体”,因为施行该制度,麻生被视为“虐老者”,其民意支持率也直线下滑。2009年众议院选举,自民党之所以失败,其政策受到老年人的非议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长时期实行的社会保障政策,使部分民众,特别是老年民众成为了特殊利益群体,他们希望维持过去安稳富足的生活,但现在日本的财政经济状况却无法为他们提供这种保障。政府改革制度,虽然对整体经济状况有益,却会对这些特殊利益群体产生损害,在这个时候,这些利益群体就会反击。更为关键的是,日本的选举,往往是年纪越大,投票率越高,当年麻生实行“后期高龄者医疗制度”,无疑是捅了马蜂窝,从而在选举中遭到他们的沉重报复。
再如消费税,日本5%的消费税,不仅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极低的水平,甚至还不如中国的税率高。但当年首相竹下登因引进消费税而招致选举大败,上世纪90年代首相桥本龙太郎拟提高消费税,在1998年的参议院选举中遭遇惨败,提税之举最后不了了之。之后,消费税就成为日本政坛禁忌,即便经济学者一再强调唯有提高消费税方能填补社保窟窿,但无论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都不敢在此问题上忤逆民意。
对日本的执政者而言,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手段非常有限,仅有的“牌”如提高消费税率,也因民意的抵触而无法施展,在此背景下,经济情况必然难有起色。但民众却又将发展不力简单归因为执政者的无能,导致其支持率节节下跌。
普天间基地问题更是体现了日本执政者面对的“进退维谷”困局。从日本的安全角度看,维护日美同盟是必然选择,但民众却又希望美军撤出日本。日本的民众对于达到一个目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缺乏承受的心理准备,总是希望能够“无本获利”,这直接导致当权者难以做出理性、长期性的决策,鸠山由纪夫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简单地跟着民意走,却踢到了美国这块大铁板,最后却还因为无法推动基地迁出日本而被民众视为“失信、无能”。
严重分裂的日本社会
因为各层次民众的利益不同,所代表的民意也当然会有所不同,这种情况导致日本社会潮流在这几年之间发生了逆转性的大变。
2001年至2006年小泉时期,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在财界的支持下,迅速占据了社会的主流,2005年的众议院选举,小泉以改革为旗号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是时隔不久,社会的潮流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差距过大”、“日本社会崩溃”等言论一时间充斥媒体,民主党又以“生活第一”的口号迅速争取了民心,获得了2007年参议院选举的大胜。
日本社会思潮由此发生了严重的分裂,有支持小泉改革者,也有反对小泉改革主张维持日本既有体制者。而原本应对社会思潮起到引领作用的政治精英层,在这时却失去了主导的能力,并为了选举,盲目遵从民意。而民意的矛盾性,也反映到精英层推动的政策上。麻生太郎为了取悦平民,不顾财政状况恶化的危险,接连提出补充预算,发放定额补助金,大把大把撒钱,同时为了回应要求改革的呼声,又在社会保障政策上维持小泉改革的框架,减少相应支出。鸠山的问题也在于此,一方面搞预算审查,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却又动用国家财政,大力发展地方基建建设。
安倍、福田、麻生、鸠山这四位首相都缺乏明晰而又一贯的政策思路,都是在改革与保守之间左右逡巡,想同时讨好各方民意,结果却是得罪了所有各方,支持率跌到最低点,最后被迫辞职,这真可谓成也民意,败也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