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谁制造了日本“政坛毒丸”
新京报
2010-06-06 02:41

 6月2日,就职仅8个月的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黯然辞职,初上台时,他的支持率高达77%,但下台时,却跌落到19%的低水平。而他之前的麻生太郎、福田康夫、安倍晋三这三位风格迥异的前首相,同样遭遇就任时高支持率,而很快又被低落的民意逼下台的窘境。自从特立独行的小泉纯一郎去职以来,日本的首相大位,就像是一颗美丽的毒丸,它让日本政坛几乎所有的政治家都为之着迷,但当有人千辛万苦地拥有它之后,却很快都似流星一般,在短暂的辉煌之后迅速陨落。是谁制造了这颗“政坛毒丸”。

  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安倍晋三;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福田康夫;

  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麻生太郎;

  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鸠山由纪夫……

  四年、四位首相,日本,也由此成为冷战后西方七国中政权最不稳定的国家。日本政坛,也如同这个国家独特的地质地貌,变成“地震多发地”。

  “五年六相”创历史纪录

  2006年至2010年短短5年,领导日本的竟先后有6位首相,这不仅在发达国家中极为少见,在日本政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日本的政体是议会内阁制,占众议院多数席位的政党是执政党,执政党的党首,一般而言都可以成为内阁的首相。和实行总统制的美国不同,日本的首相实际上没有任期保障,理论上,如果执政党不变,那么执政党的党首可以一直连任首相。但是,日本各政党党首却多有任期限制,所以决定首相任期长短的,往往是党章而非日本的宪法。

  从小泉之后的安倍晋三开始,福田康夫、麻生太郎、鸠山由纪夫,没有一个能够干满自己的党首任期,干的最长的也仅仅是1年,最短的鸠山由纪夫只有8个月,2006年至2010年短短5年,包括2006年9月卸任的小泉和新上任的菅直人,领导日本的竟先后有6位首相,这不仅在发达国家中极为少见,在日本政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安倍等四人都“短命”?

  安、福、麻、鸠四人,本质上都是“为选举而生”的首相。安倍是前首相岸信介的外孙,福田是前首相福田纠夫的儿子,麻生是前首相吉田茂的外孙,鸠山则是前首相鸠山一郎的孙子。之前的日本首相,多是党内派阀的领袖,须经历激烈的权力斗争,力压群雄方能最后出线,而上述的四位首相,很大程度上都是党内为了利用他们的“名气”,在大选中多拉票,才把他们推上首相宝座的。

  2006年安倍上台,是为了应付2007年的参议院选举,福田和麻生上台也都是为了提振自民党的士气,对付众议院选举。鸠山,实际上也是为了解决今年7月要举行的参议院选举。但实际上,他们大多缺乏作为一个政治领导人所具有的坚韧素质,在政治能力,特别是危机处理能力上有很多不足。

  安倍用人不明,任命的数任农林水产大臣相继“出事”,在处理养老金数据丢失问题时也是失误连连,被当时在野的民主党“叮得满头包”。福田康夫上台后,被占据参议院的民主党逼得束手无策,一年内政绩未能有起色,遂“挂冠而去”。鸠山由纪夫在政策上乏善可陈,在自己的政治资金问题上,在党内危机处理上也是失误多多,最后支持率一路走低,积重难返而辞职。可以说,政治能力的欠缺是他们“短命”的一个明显共同原因。

  另一方面,四人都未能真正践行自己的政治理念、政策目标。安倍提出“脱战后体制”,福田提出“消费者行政”、麻生要学习李明博当“CEO首相”,而鸠山则要实现“政治主导、民生第一”。他们的政治理念,虽然回应了民众要求改变的想法。但共同的特点是,他们的理念都不是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的目标。

  安倍的“脱战后体制”,是对日本战后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本性的改革,其指向不谓不宏大。福田的“消费者行政”也是要改革战后日本长期重生产、轻消费的行政取向。鸠山的政治理念与安倍相似,都是对日本战后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革。

  知道民众要求改革,因此提出改革的目标。但是四人均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做起来不仅需时较长,而且会面临社会、政治体系内既得利益群体的强烈抵抗,难以在短期内产生效果。为了求得民意的拥护,他们提出了让人振奋的目标,但是目标的成果却是要受到民意的检验,当成果不如民众预期的时候,他们的支持率就开始下降,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民意抛弃。特别在目前日本社会普遍要求变化甚至速变的环境下,他们的政策理念推进速度缓慢就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

  小泉拉开民意政治的大闸

  2001年小泉的上台,标志着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民意成了决定首相归属的最重要的因素。

  “五年六相”,也有小泉的“功劳”。

  小泉之前日本首相的产生,几乎跟民意搭不上边,党内几个大佬坐下来一商议,首相人选就诞生了。一般都是派系的首领或者资历丰富的政治家。这就是所谓的“密室政治”和论资排辈,年轻人几乎没有机会参与首相大位的角逐。

  2001年小泉的上台,标志着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民意成了决定首相归属的最重要的因素。当年自民党总裁选举,桥本派的首领、1996年曾任首相的桥本龙太郎获得党内大多数议员的支持,若按过去的游戏规则,桥本必胜无疑,但小泉却掀起了“地方包围中央”的狂潮,在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自民党支部中,他一手斩获41个,压倒性的胜利将他推上了总裁、首相大位。这些自民党支部之所以会选择支持小泉,原因很简单,因为民众支持他,而参议院选举对于这些支部而言,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他们需要的是能够拉票、能让他们赢得选举的总裁和首相。民意间接决定了首相的归属。

  这之后,日本舆论,特别是自民党内小泉的政敌,将“小泉现象”贬之为“剧场政治”,意思是小泉并没有真才实学,是靠表演、靠忽悠、靠炒作来争取民众的支持,而剧场总有结束的一天。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小泉竟成为日本战后在位时间名列前茅的首相。更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小泉之后的日本首相,继续延续着“剧场本色”,只不过他们多是“东施效颦”,最后都没能重现小泉当年的辉煌。

  B04-B05版撰文 霍建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

相关推荐
一周碳要闻:AI的竞争,从算力到电力(碳报第143期)
财经
兴于唐: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真正发展
新京号
扫清神话,她依然是这世间的传奇 | 纪念林徽因逝世70周年
文化
兴于唐: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真正发展
新京号
超越忠奸之辩:重塑晚清政治史的历史书写
文化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发布
第一看点
23个热点问题,一篇速览外交主题记者会
时事
成为公主,等待“被爱”——然后呢?
文化
散文丨核能,书写时代史诗
新京号
城市何处是“故土”:上海老城厢寻踪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