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凝视城市的角度
新京报
2010-06-05 02:45

 【台湾书志】

  城市书写已是当前台湾散文的主要类别,“台北学”甚至已成一门显学。

  最近在台湾出版了两本新书分别用不同姿态凝视城市。一本是典型的城市漫游纪录《微忧──那些无事在台北走路想起的小事》(印刻出版),但书写的角度却相当独特。它不是告诉你美食风景或是街道巷弄之好,而是在平庸的日常生活中去解读、挖掘出城市中的幽微之处,随处可见的“阳台”、“理发厅”、“工地”、“废墟”、“公交车”、“地下街”等城市布景背后繁复的细节与纹理,不论是悠长的历史故事,或者这些场所对人们的象征意义,或者是在这些平凡空间中构筑起一个作者的想象宇宙。小说家骆以军说,“这个作者真的用脚走完整张摊平的台北街巷地图,班雅明的单向街在此成了辐射状、棋盘状、天际线横插着丑陋水泥高架、地底世界、骑楼与巷弄的根须状蚁巢,一种少女跳跃的如歌行板。”

  不论是景或人,他们在作者王文娟的笔下既有其在台北的特殊性,也有其在所有城市生活的普遍性。阅读这本书,我们大部分时间可以读到乍现灵光,但不时也偶有沉闷。但这,不正像一场真实的散步经验吗?

  另一本新书《租书店的女儿》也是关于一座台湾城市的故事,但此城不是位处文化中心的台北,而是作者称为“南都”的台南,一座文化古城。

  这本书的作者苏伟贞是台湾的知名作家,著有《离开同方》、《时光队伍》等作品。她生于台南,成长于此处的眷村,大学后在台北工作多年,几年前又回到台南担任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

  苏伟贞说,她意欲以“长镜头”来注视南都,而不是“蒙太奇手法快速剪接转换场景换来时间飞逝的效果”。读者确实必须在不同场景中跳换,这里既是她儿时记忆的小城,也是离开多年后重新认识的现实南都,因此本书是她对这个城市交迭的新旧印象:记忆中少女时的眷村、租书店、青春与爱,以及此刻生活中的酒馆、小吃店、乃至树木。

  书中更多是关于这个城市的人,如日常生活中交错而过的人,或者在台南生活过的文人如白先勇、痖弦、林文月,以及更重要的一个人:她的父亲。是她儿时开租书店的壮年父亲,也是她前两年刚离开人间的老父。

  相对于“微忧”描写的是他人的城市,《租书店的女儿》是一本个人之于城市的生命史。因此,相对于《微忧》的冷静观察,这本书则更多了情感的温暖。但热情与冷静,不正是我们丈量城市的温度吗?

  □张铁志(发自台湾)

相关推荐
也斯《座头鲸来到香港》:作为日常颂歌的香港城市书写
文化
在裂缝中窥见永恒——读《病隙碎笔》有感
教育
穿越历史长河与时光对话——来看“一眼千年”文物科技美学展,开启一场文化之旅
新京号
“雄安欢迎您——优秀网络媒体雄安行”活动成功举办
新京号
“雄安欢迎您——优秀网络媒体雄安行”活动成功举办
时事
从《少年中国》到《少女中国》,百年间青年形象如何变迁
文化
SEE基金会“荒漠与我之间”主题公益展亮相北京亮马河
公益
以志愿服务赋能城市IP,网红城市里藏着文明密码 |新京报评论
观点
城市公共自行车退场,把服务交给市场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于海、严飞:如何看见“不可见”的社会?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