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世管窥
前几个月,《华尔街日报》称,中国性别失衡和储蓄率之间存在明显关联。报道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储蓄率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家长为儿子更顺利地娶妻而攒钱;而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中国男女婴儿的出生比率已经达到了124比100。
这个现象有趣得很,因为它违反了经济学的全部假设。经济学假设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去改变的。同一件商品,如果付出的代价降低,那么其需求就会增加;如果付出的代价增加,那么其需求就会减少。但在生儿还是生女这个问题上,我们却看不到激励制度有什么功能。
如果《华尔街日报》报道属实,将来女性越少、男性越多,男人娶老婆的竞争也就越大。如果父母真的为自己的宝贝儿子们着想、从小就为他们攒家底,家底就要越厚实才能凸显出优势来。按照经济学原理,父母在预测到未来“女贵男贱”时,应该自动调节供需,努力多生女孩才符合自己的利益;这样一来,他们不仅不用攒钱,还可以超前消费,最后等着女婿家庭埋单。
除了市场自动调节以外,政府很多利民的举动也其实是在变相降低生女孩的成本。比如在古代中国讲究养儿防老,因为女儿将来总是别人家的人,不能照顾自己。但现在中国为老年人改善了福利,没有儿子亦能养老送终。
但让人意外的是,随着女孩越来越少、市场价格越来越高、政府福利越来越完备,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现在的124比100已经比1980年的106比100又多出了18人,也就是光棍数量从6个提升至了24个,近30年里翻了4倍。
如果不是老天爷和中国人开了个残酷的玩笑,那么就一定是有人为因素抑制女婴的数量,才能造成比例如此失衡。虽说中国经济发展后,找不到老婆的光棍可以去越南、老挝试试运气,但这么做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那些国家经济也会发展,而且女人也有可能耗尽。
问题所在,恐怕是阴魂不散的重男轻女思想,我们对生女儿的好处宣传得还不够,诸多父母未能正确认识到女儿的真正市场价值。因此,现在我们需要的宣传不再是“生男生女都一样”,而是“女儿是贴心小棉袄”、“未来有女不愁嫁、还能获得金万两”。这样,生了女儿的欢天喜地,没能生女儿的父母扼腕叹息,才能保证未来光棍们的个人问题有保障。□庄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