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阅读的历史文本,往往并不像历史本身那样细节丰富。这种“去粗取精”的“历史”,在故事里可以掠过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纠结,容易给阅读者带来替代性的满足,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发表评论。
在大众读本中,《三国志》是最接近于《史记》的书,腐儒的腔调比较少,腐儒往往还成为其中仁侠之士的取笑对象。《史记》是个人作品,拘束少些;《三国志》是在一个分裂的后朝写前代的故事,得以留下更多历史现场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阅读古文原著当然有味道,不过好的白话译本也是了解原味三国的途径。其中常见的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麓书社吴顺东的译本,一个是台湾辅仁大学王静芝领衔的译本。
而从大部头的历史原本,到通俗演义,还有一个中间地带,那些书能为你在阅读传奇时补充些背景知识,这时有两本值得推荐。
首先是葛剑雄的《统一与分裂》。这本书不是专讲三国的,不过也不是老生常谈地讲中国“大一统”的历史观念。葛先生是研究历史地理的,所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模糊概念,他会给你细说分明,那些边界和内部的分割线到底在哪里。另外一位是从史学“异类”成为书店“长销书”作者的黄仁宇,书是《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这本小书是短篇的历史评论的结集,写到三国的那部分,则是以“浪漫”为主题。它们都算是三国历史的正说,有趣味,但绝不八卦。
不过三国故事,从《三国志》开始,就掺杂进了非官方的故事来源,所以从《三国演义》再到后世层出不穷的附会,很难说哪个是信史哪个是野狐禅了,标准完全在于读者的喜好和反应,以及社会风气的转换。
考察大众文化中的三国元素,游戏和漫画里的三国,显然比文字中的三国更受新一代的喜爱。而这条线索的来源,日本的因素不可忽略,《三国演义》是首先被译作日语。英雄气概和经营谋略,似乎是日本对三国故事选择的重点。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本土化改造版本,被认为一是吉川英治的小说《三国志》,一是横山光辉的漫画《三国志》。其实,普通中国人倒大可不必去读炒了三手冷饭的日本版《三国志》,不妨去买一套日本人写自己战国传奇的《织田信长》。故事主人公也堪称乱世枭雄,聪明、冷酷、志在天下、不拘礼法。据说他和曹操的区别,只在于是日本版的枭雄,有异装癖。
而在英语世界,主要是以翻译为主,最受认可的是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的汉语教授罗慕士翻译的版本,于1991年在英国出版。据统计,全世界可以读到包括拉丁译文、英译文、德译文、荷译文等近20种语言版本的《三国演义》。□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