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潘波)5月4日,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合作,委托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开展的“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发布会”召开。调查指出,我国六成以上未婚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持比较宽容态度,22.4%有过婚前性行为。
6成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表现“宽容”
数据展示了2009年全国1.64亿15至24岁未婚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利用和可及性状况。我国未婚青少年中,约有60%对婚前性行为持较宽容态度,22.4%曾有婚前性行为,其中有51.2%的青少年在首次性行为时未使用任何避孕法。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青少年中,超过20%的人曾非意愿妊娠,其中高达91%的非意愿妊娠诉诸流产。未婚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约有60%的咨询需要与超过50%的治疗需求未能实现,原因主要是“不好意思”或“问题不严重”。此外,仅有4.4%的未婚青少年具有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仅有14.4%的未婚青少年具有正确的艾滋病预防知识。
首次性行为年龄最小的为12岁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世卫组织生殖健康与人口科学合作中心主任郑晓瑛分析说,目前我国青少年群体中15-19岁、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中专以下、中西部地区青少年群体的生殖健康知识掌握表现较差,2/3的青少年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婚前性行为或对此持有模糊态度,男性青少年的婚前性行为更容易被接受。20-24岁、校外、收入偏高、生母继父家庭长大的青少年更容易接受婚前性行为,20-24岁之间、居住在城镇、父母均不在身边、独生子女、西部、校外的青少年群体的婚前性行为最为活跃。调查发现,进行首次性行为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中位年龄在20岁,而中位年龄的大小并不受国家GDP的高低影响。
生殖健康服务不能仅面向育龄夫妇
调查显示,在有性行为的青少年中,20.3%的人在过去12个月内有过不止一个性伴侣。在有性行为的青少年女性中有21.3%的怀孕率,且女性青少年意外怀孕后86%最终是以“人工流产”结束。20-24岁之间、农村、校外、父母均不在身边、独生子女、西部、流动的青少年怀孕率最高。
采用“体外射精”与“安全期避孕”避孕方法者仍占到15%。青少年参加相关生殖健康课程率不到40%,50%以上受调查青少年表示生殖健康咨询和治疗需求未能被满足,多为“自学”,书、杂志、同学、朋友、学校老师、网络及影视作品是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的重要来源。
郑晓瑛呼吁社会多部门联合起来促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建立尤其关注女性青少年群体的性别政策视角,关注弱势群体,推广青少年友好服务,注重保护好青少年的隐私等。
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代表薄纳德则表示,“中国生殖健康服务面向的主要是育龄夫妇,中国应有更多的举措来兑现其在1994年开罗人发大会上的承诺,生殖健康是青少年应享有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