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文区的中心在崇文门,这里不但是崇文区的交通枢纽,也是崇文区人民日常吃喝玩乐的不二之选。
老北京总喜欢说“东富西贵,南贫北贱”,曾经被划为“贫”地区的崇文门一带,也和何勇唱的《钟鼓楼》说的那样“和以前已经不一样了”,高楼越来越多、房价和其他城区慢慢看齐,而最让生活在这一带的人自豪的是这里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便捷的生活———原住的老北京、回迁回来的老北京、北京各机关的人构成了这里的人口主体,其中又夹杂着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北京”以及北漂,给这片富有北京南城味道的地方增添了不少地方韵味。这里有早市也有超市,有大商场也有国营小百货,有老字号也有新锐小店,既可以花钱看电影也可以不花钱逛城墙公园、护城河,甚至是办张几块钱的公园月票,约上老街坊一起走一走,看一看……这里的气质便是:逐渐被融合的北京南城。
本期生活家
34岁的Huan是水瓶座,从事过媒体行业,现在致力于旅游文化的传播,在北京生活了十余年,住过海淀、西城、东城、朝阳、宣武,如今在广渠门附近安了家,在这一带生活了5年时光。从最初的前门东大街,到崇文门新世界后面的东兴隆街,再到现在的夕照寺街———随着对崇文门生活圈体验深入,越发感觉这里的生活平静而又真实:没有太多都市的喧嚣和矫饰,不经意乐享于此间。
生活圈小档案
出发地点:夕照寺街
范围:南到龙潭湖,北到崇文门,东到东花市,西到前门
市井生活也能“撞星”
形容我的三公里生活圈,最适合的一句俗话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自认为不是居家能手,需要生活大采购时,我也会到富贵园的所谓“北京最小的”家乐福去买东西,出门就见到可以称得上是北京“最小寺庙”的夕照寺。从我的蜗居眺望出去,视野里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这里的城区海拔显得平缓而又没有城市的压迫感,只见无数粉饰亮丽的楼房和中灰色的老宅掩映在浓墨重彩的绿植空间里,视野中的京城天际线清晰、开阔,这番情景似乎可以延伸到暮鼓晨钟的无限遐想……
在北京住过那么多不同的区,感觉在这里最生活化、最实惠———当然,这不是在你追求小资生活情调的前提下。事实上,南城算不上时尚,稍大的商圈就是新世界和国瑞购物中心,外加一个流行小店铺扎堆的“搜秀”。不过,这边的日常生活确实挺“简约而不简单”,比如买菜的选择就挺丰富的:有路口的早市、街边的超市,还有各种藏在胡同旮旯里的便利店、小商店、流动摊贩……基本上应对居家生活是绰绰有余了。饭后还可以到龙潭湖或者东护城河边散散步,生活内容丰富,说得实在点———比较对得起这里的房价,上一辈的人应该会特别喜欢。
相比起老人喜欢流连夕照寺、光明楼,年轻人更喜欢逛崇文门和磁器口一带,就餐、观影、购物、K歌……地点选择就全部集中在真正的“步行5分钟”范围之内。也许是国家体育总局坐落在崇文区的缘故吧,文体明星们也是崇文门生活圈的常客,去崇文门“乐圣”唱歌,就遇到过林丹,以前郭晶晶住东花市时,“云彩屋美容美发”等众多的小店,都有和她有关的传闻和八卦;光明楼的“桂林米粉店”的老板对林丹和谢杏芳的光临已经见怪不怪了。而体育馆路上的众多体育用品商店也很有来头,外面看起来都挺普通,但不经意间往往能看到这个世界冠军或那个世界冠军的签名、合影之类的。
公园和胡同养育老北京式休闲
崇文门一带的公园,距离最近的就是城墙遗址公园,和北京站隔着一座城墙,却是出奇地整洁、平静,夜幕降临后,这里才开始热闹起来,东便门底下的大广场上会有很多乘凉、跳舞的大爷大妈。除了城墙公园,附近的公园也不少,最有知名度的当属天坛,白天的天坛几乎是属于海量的游客们和旅行团,清晨和傍晚才属于附近住的“老北京”,15块的月票成就了很多住在附近的老头老太太去锻炼、放风筝。相比起天坛,龙潭公园5块的月票更加“实惠”了,而且没有北京户口的限制,平时可以在公园里遭遇各种年龄段的群众,春节期间每年一届的龙潭庙会,这里还会聚集各地的游人,公园也变得更加熙熙攘攘。那些只为健身的人们,有不少喜欢去不用门票的龙潭西湖公园,在那儿也经常可以看见许多穿着运动服的体校学生在神情悠闲地环湖慢跑……
说到百姓永远关心的住房问题,崇文区应该属于城市核心区与远郊的缓冲带,平房和低层住宅比较多,比如在祈年大街的西边,西打磨厂一带,就全是老胡同;过了磁器口、在两广路的南边,两边也都是小胡同,相比起东城某些翻新后的胡同里的文艺气息,这些胡同都是非常真实、充满南城的生活气息。胡同里经常能看见屋外种的小花、丝瓜秧、天气好的时候还能看见老北京爬到屋顶上摘香椿苗、放鸽子。而穿行这些小胡同也经常会有惊喜,比如能在磁器口万商汇背后的胡同里发现一条“外来街”,里面汇聚了天南海北的小吃摊点,还有贩菜的、卖杂货的,超低的价格就是为了照顾这些留守在平房里的居民。
(下转D03版)
D02-D03版采写/本报记者 巫倩姿
D02-D03版摄影(除署名外)/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