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日本“地震预警”值得我们借鉴
新京报
2010-04-18 02:40

  ■ 视点

  根据日本的经验,在地震袭来之前,哪怕能提前10秒预警,对于人们完成自我保护工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玉树地震后,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在不放弃研究地震预报的同时,不断加密地震多发区域的地震台网建设,逐步建立地震早期预警系统(据《瞭望新闻周刊》)。

  所谓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时或发生后,利用距离地震发生地最近的地震台快速确定地震的基本信息,在地震波还未到达另一个可能遭到破坏的地区时,告知当地人们采取应急措施。这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也是可以努力去做的。日本在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实践了。

  2008年6月14日上午8点43分,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里氏7.2级地震,日本方面称,他们提前10秒做了预报,并且在日本部分区域实现了由电视等媒体发布的地震预警。

  日本研发了一套“紧急地震速报系统”,遵循的是地震发生后会在时间上产生不同破坏力的地震波。地震发生时,一般是破坏力较小但速度较快的地震波(简称P波)先活动,接着就是破坏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简称S波)。两种震波之间存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日本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使用仪器探测出P波后,迅速发出预警。在S波来临之前,人们可以得到几秒到几十秒的宝贵逃生时间。而且,利用这几秒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可通过自动装置,暂停煤气、电、水、核电站、化工厂等的运行,避免次生灾害发生。

  这种地震预警在目前具有相当重要的抗震减灾意义,正如研发“紧急地震速报系统”的研究者之一的中村洋光所说,“在地震袭来之前,10秒对于人们完成自我保护工作来说是非常充裕的时间。”而在离震中或地震区域越远的地方,做准备的时间越长,也就越有可能极大减少地震对人们的伤害。

  当然,我国与日本相比在地震预警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如首都圈地区以外区域的台网密度和监测力度还非常不足;技术上也存在局限,如地震发生后,只能用靠近震源的有限台站的初期信息来确定地震基本参数,信息的有限性会影响地震时间自动判别的可靠性和地震基本参数测定的准确性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去探索。在今天,国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力变得较为强盛之后,无论从满足地震预警的硬件还是软件方面来看,都已经有充分的基础。

  地震是我们面临的庞大的未知世界的一部分。今天,人类对其探索还谈不上照亮了一点或几个点。但是,正如法布尔所说,如果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地移动探索之灯,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认识清楚,我们最终也许能将地震的整体画面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因而有可能从地震预警走向地震预报。

  □张田勘(学者)

相关推荐
北京震感明显,预警来临的几秒钟内,我们可以做什么?
新京号
跳出胜负束缚后的路,该怎么走下去?| 专访吉井忍
文化
专访陈林:“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是通往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智库
未名书香4月书单,让思想在书页间生长
新京号
《黎明的一切》:同病相怜,但不必相恋
文化
储藏容量全国最大,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主体建筑年内落成
北京
花粉爆表,除了给树“洗剪吹”还能怎么办?| 新京报专栏
观点
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第一看点
女性出走百年之后,仍然走不出渴望“被爱”的执念 | 重返五四
文化
扫清神话,她依然是这世间的传奇 | 纪念林徽因逝世70周年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