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马星 侦探们的柔情
□推荐人 天蝎小猪
最早知道鬼马星是在2007年,是因为她以本名马雨默出版的处女作《暮眼蝶》。随后我曾去书店翻阅了一下开头,发现还蛮符合推理小说的模式特点的,即以一具尸体被发现为始。从故事简介来看,也基本像是本格推理的架构。
后来知道,鬼马星迅速蹿红,大概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主观方面,作者本人的产量惊人,出道不到三年,已经发表和出版四个系列的长篇小说十余部;二是客观方面,她的作品几乎都是先在网络上连载,而后付梓出版,网络小说的经营途径,催生了其拥趸团体“默粉”的形成,而后者也给予了作者尽可能大的支持。
先说《暮眼蝶》。有人说:“处女作往往是作家最好的作品。”本作便是部分地印证了这句名言的范例之一。如果对于原创小说可以酌情降低要求的话,我会给该作至少四星的评价。我前文曾经提到,这本书大致符合本格推理小说的故事架构,即死者出现→侦探受命调查→人人都有嫌疑→历史旧案被挖出(“新”的死者)→线索齐备→侦探破案。按照作者本人的说法,《暮眼蝶》是向阿加莎·克里斯蒂致敬的作品。
《暮眼蝶》之后,鬼马星开始考虑为自己的推理小说增加一些言情戏份。言情部分喧宾夺主。所谓“浪漫过度,推理不足”,正是鬼马星近作的基本特征。而出版商以“中国的阿加莎”、“实力媲美东野圭吾”等与事实严重不符的宣传语来打造鬼马星品牌,在吸引推理读者的关注的同时,却也给作者本人招致了不良印象,毕竟她的小说绝非俗不可耐的劣作,以言情小说的情境来阅读自有其可观之处。
鬼马星作品还有一项不足就是内容上的重复,比如SM虐恋、同性爱等题材。
总之,若依推理小说的评价标准来审视,鬼马星无疑在走下坡路。本人给推理读者的建议是,倘使诸君想读这位“推理作家”,仅《暮眼蝶》、《纽扣杀人案》两作足矣。
文泽尔 知识武装侦探
□推荐人 褚盟
毫不客气地说,在中国,原创侦探小说是一个很不成熟的领域,而这种不成熟直接导致出版社和作者合作举步维艰,以致作品无人喝彩。但是,文泽尔偏偏是一个例外。在他的身上和作品中,你很难发现中国侦探作者普遍存在的不成熟;如果是一个不知情的读者,当他第一次读到文泽尔的作品时,会认为侦探文学在中国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颇具产业规模的出版领域。
文泽尔是一位在德国斯图加特就读的理学博士。如果换作我,肯定不会在每月享受学院3000欧元津贴的情况下对写侦探小说发生兴趣———在中国,创作侦探小说通常是在作者“走投无路”的前提下,因为在这个领域的投入和回报极端不成正比。由此可见,文泽尔发自肺腑地热爱侦探文学。这通常是有所建树的必要条件。
文泽尔具有相当深厚的背景知识,加之对作品涉及的知识点精益求精,这就使得他的作品读来丰富而厚重,绝无轻浮之感。我曾经接触过一位作者,他构思了一个“冰块沉入池底堵塞排水口”的诡计———可是,怎么会有未经加工的、可以沉入水底的冰块呢?如果中国的侦探小说中充斥着这样的东西,那么可以想见其前途是怎样的。而文泽尔恰恰相反。在新作《荒野猎人》中,文泽尔加入了很多西方民间魔法学组织。他的作品,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文泽尔拥有很多创作者严重缺失的市场观念。中国的创作者们通常“不言利”,侦探文学领域更是如此。中国的侦探作者们似乎只是在写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向读者妥协,不向出版方妥协,更不向市场妥协。这种“气节”固然可敬,但在高度商业化的今天,这几乎成了制约这一文学类型发展的最大瓶颈。而文泽尔在保持个人风格和好恶的同时,可以在取材、布局、行文等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考虑市场因素。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在不大肆宣传的情况下,便能将首印数定在五位数的侦探小说创作者,我期待着文泽尔能在以后的作品中展现出更多的才华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