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蚊子会传播疾病,同样也能传播疫苗!日本科学家经过分子研究,让吸血蚊子“从良”,在实验室层面令其不传播疾病,但却能够传播疫苗。
转基因蚊子自产抗体
科学家一直试图对蚊子进行基因改造,以便解决由蚊子带来的传染病问题。科学家们甚至为此提出了好多种方案。其中之一是培育出带抗感染寄生虫或病毒的蚊子,或者就是培育出无法将病原体带给人类的蚊子。但这就意味着,必须得想办法代替自然界中承受疾病的蚊子。这在技术上很难实现。另一个较为容易实现的策略是制造一些转基因蚊子,用人为的方法令这些蚊子携带两个不同基因组的两个DNA段,因此当它们和野生蚊子交配之后,产生的新一代蚊子不会生育。这会令蚊子数量迅速减少。
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分子遗传学家吉田(Yoshida Shigeto)领导的小组也在进行同样的基因研究,但他们的努力方向更出人意料:让蚊子变成“会飞的种痘员”。蚊子叮人时,会先往人体内注入一些可以防止血液凝固的“唾液”在此基础上,日本研究者决定增加一种抗原化合物,令这种蛋白质催生出一种免疫体。
这个小组经过分析得出,在一种疟蚊的基因组中,存在着特殊区域。它控制蚊子唾液中的蛋白质。然后,科学家在这块区域加入了与利曼病(leishmaniasis)疫苗有关的基因。结果,经过基因改良的蚊子果然在它们的唾液中生成了利曼病抗体。
科学家随后让蚊子去叮咬白鼠。很快他们在这些白鼠体内也发现了利曼病的抗体。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昆虫分子生物学》期刊上。
剂量和伦理都是问题
不过,这次实验让白鼠体内产生的抗体数量并不是很多,研究团队也未证明这种抗体到底能不能让白鼠抵御利曼病。
很多同行对这项研究评价甚高。供职于美国马里兰的贝塞斯达免疫学实验室的科学家瓦内瑞拉(Jesus Valenzuela)是专门研究利曼病疫苗的专家。她说:“这项研究漂亮极了。”而马里兰大学的昆虫分子基因学家奥布恰特(David O’Brochta)则称它是“杰出的概念”。
假设“疫苗蚊子”在人类中行得通,那人们就可以无需排着长队在医院打针或吃药了。或许将来,它可以解决一些严重的传染病问题如疟疾。
研究归研究,真要让“疫苗蚊子”飞起来可还得等上好些时间。每个人被蚊子咬的次数都不一样,因此,暴露在基因转置蚊子下的人们被“注射”的疫苗量也会相差甚多。这就可能像给一些人注射了一剂麻疹疫苗针,却给另外的人注射了500剂一样。如此大的个体差距令剂量控制成为最大的障碍。
“疫苗蚊子”还面临严重的伦理问题。一些分子生物学专家预言,恐怕没有任何立法机构会为这种疫苗签署上市许可。从伦理上来说,释放这些蚊子,意味着一些人在没有被告知或未经其允许的情况下就被注射了疫苗。这事实上是行不通的。吉田也承认,如果防疫对象是人,那么“疫苗蚊子”恐怕是行不通的。不过,奥布恰特也说,“飞行牛痘员”或“飞行注射器”可能可以用在动物防病上。动物注射疫苗无需其许可,剂量的问题也小一点。
编译/本报记者 金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