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有文称,好多人看不起火化工,但把后事做好了,“丧家能记你一辈子好”
■ 人物1
【档案】
黄有文,54岁,1976年起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工作,1990年参加火化工作
朱怡然,29岁,2002年社会招聘进入八宝山殡仪馆
职业:两人均为火化工
做这行20年,黄有文数不清自己火化过多少具遗体了。他们之中,包括邓小平。
但直到现在,黄有文不敢看白发人送黑发人、夫妻相送的情景。他说他会哭。
没有一位家属注意过,这位送逝者最后一程的、朴实憨厚的老工人,在炉火升腾的时候会掉过头去,悄悄抹泪。
上世纪90年代
条件差工作量大常加班
上世纪70年代,黄有文还是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名电工。那时候他不接触遗体,甚至不敢去殡仪馆。
他觉得八宝山殡仪馆除尘差,气味大,大老远就能闻见一股焚烧蛋白质的味道。“只要接近殡仪馆,就捏鼻子。”黄有文回忆。
1990年4月,由于工作调动,黄有文被分配到了殡仪馆的火化车间。
他还记得那时候的八宝山殡仪馆,院子里的荒草丛生。“火葬场”大家习惯这么叫。
那时候的北京,郊区县还没有殡仪馆。全市只有东西郊两座殡仪馆,每天100多具遗体推到八宝山殡仪馆的火化车间。
黄有文记得,那时候八宝山共有6台火化炉,用的是沈阳链条式82B型火化炉,是模仿捷克炉制造的。这种炉子使用的最初时期,火化后一个星期才能取骨灰。那时也没有专供火化的纸棺,遗体都是拿床单褥子裹着。
焚烧遗体时,车间内烟气腾腾,工人们如坠云里雾中,谁也找不着谁。由于遗体太多,每天下班都要“烧”到晚上七八点。
1993年,馆里引进豪华炉,车间里装了排风扇,火化的效率也提高了。
黄有文介绍,火化工在火化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屏幕实时监控焚烧情况,还要时常打开炉门察看,并进行炉温调试。
21世纪初
火化工有了“接班人”
黄有文进入火化车间不久,当时只有十多岁的北京男孩朱怡然,头一次来到八宝山殡仪馆。
他来送逝去的奶奶。在他眼里,火化车间就像北京老年代的锅炉房,黑洞洞的。
2001年,朱怡然从北京市司法学校毕业。次年,他在报纸上看到八宝山招火化工,一个人去报了名。
朱怡然说他就觉得这个职业稳定、踏实,而且“听说待遇不错”。被录用后,朱怡然才跟父母旁敲侧击地“汇报”。
父母不同意,觉得火化车间不卫生,环境差。朱怡然记得,一段时间内,父母甚至不肯对亲戚说起儿子在做火化工人。
刚做火化工,黄有文只敢对外说自己在民政局工作。和他相比,朱怡然的同学、朋友们要“开明”得多。这群80后们,从未对这个冷门职业表现出排斥。
火化车间书记杜如意介绍,以往火化工尽是从农村招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现在,火化工的招聘要求学历,并且要通过上岗资格认定。目前八宝山16名火化工中,大专文化以上的7个人,大本以上的4个。
如今
火化车间升级“无烟”
和遗体整容师相比,火化工对“遗体”的感觉没有那么强烈。因为经过整容,逝者的面貌看上去很安详。令他们印象更为深刻的,是逝者家属的悲痛。
邓小平逝世时,遗体火化由黄有文经手。黄有文回忆,自己整整十天没回家。火化前,所有火化工们自愿出去,每人都理了个发,衣冠整齐地回来送邓小平。他说,他们想以此向“小平同志”表达敬意。
去年起,为了火化工的健康考虑,八宝山殡仪馆火化车间的设备再作更新改造。捡灰仪器上边加设盖子,防止灰尘飘散。同时,排风扇也改成下排风,灰尘直接排放到室外的除尘罐里,每天人工清理。
火化工们轻松多了,日均50具遗体可以“分流”到7台豪华炉、8台普通炉内,由16名火化工进行操作,一般每天13时许就能处理完。
“好多人看不起我们火化工,但你如果能帮谁把这个后事弄好了,丧家真能记你一辈子好。”黄有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