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再复:中国文学只有乡村情怀
2010-04-03 02:44

订阅
【香港传真】
近期,刘再复《漂流手记》第十卷《大观心得》在香港出版。刘再复称之为自己20年在海外的“心灵漂泊史”。3月26日黄昏,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研究员的刘再复,在香港的新书首发会上,以“天与人”为命题做了一番演讲。
刘再复选择了从信仰与文化的角度切入,他认为中国只有“人”的文化。中国的文化里并不存在西方世界信仰中的“此岸、彼岸”。沿此引申,刘再复指出“中国文学中一向缺乏灵魂的呼告,只有乡村情怀”。但“谈灵魂也有多种谈法”,刘再复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灵魂”所指的应是人的“本心”。平日讲的回归经典里的“典”,他称就是回归到“自我”。他叹道,可惜现在很多的“本心”都被物质和功利所覆盖了。他认为,高于道德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同时他又提醒大家,“讲‘替天行道’其实是在利用天,到最后就成了无法无天”。
刘再复的新书《大观心得》是《漂流手记》最后一卷,他将其分为四辑,收录的主要是近5年来他在香港媒体上发表过的文论与散文,以及在哈佛大学、澳门大学等地的演讲稿。
书中第三辑是最特别的,收录了刘再复与女儿刘剑梅2001年在《亚洲周刊》专栏上的书信对话。这一摞以“小梅”和“爸爸”做称谓的对话,一开篇即沉钩于深海,形而上与实态交错:他们写“香港大都市的隐喻”,写“芝加哥学群”的精神取向,关切“9·11”后美国的文化转机,再从阿富汗女人揭开面纱的“妇女解放”讨论,及至春树“身体书写的末世景象”。
本报特派香港记者 张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