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清代的清官标准
新京报
2010-04-03 02:43

 史象万千

 传统政治的一大特点,就在于权力运用的边界含糊,由此留下了极大的运作空间,也产生了极大的灰色利益空间。

 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位著名清官叫陈瑸。陈瑸出任巡抚,到北京觐见康熙皇帝,康熙问他官俸是否够用,陈瑸回答说:“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人所以贪取,皆为用不足。臣初任知县,即不至穷苦,不取一钱,亦自足用。”陈瑸认为贪污一文铜钱,与贪污千百万两银子没差别,贪一文钱也是贪污,所以他的清官标准是:“必一钱不取,方可谓之清廉。”

 康熙的清官标准与陈瑸不大一样。康熙曾说:“所谓廉吏者,亦非一文不取之谓。”这就是说,在康熙眼中,所谓“廉吏”,并不一定是“一文不取”的,像陈瑸那样“一文不取”固然算是清官(“清廉中之卓绝者”),但不能坚持这一原则的,也可以算清官。

 康熙时代还有数位有名的清官,如张鹏翮、张伯行等人。康熙知道张鹏翮收过礼,并曾在圣旨中公开指出来,显然那是官场中众所周知的事实。张伯行家里有钱,做官是家里贴钱,他平时可以不贪污,但此公喜好刻书,这些刻书的钱是不是都是自己掏腰包就不得而知了。康熙显然知道有时是有人赞助的,这些赞助的钱算什么性质,康熙认为没有必要追究。

 张鹏翮和张伯行都是康熙时代有名的清官,康熙认可,官场认可,民间也认可,但他们并非“一文不取”。按陈瑸的标准,张鹏翮和张伯行不能算清官,但同时代的人却一致认为他们是清官。这就不免让人疑惑:到底什么样的人算清官?

 陈瑸的标准显然是高标准。陈瑸拜见康熙后退出,康熙望着他的背影说:“此苦行老僧也!”陈瑸的“苦行僧”生活,一般官员难以承受。史载其“服御俭素,自奉惟草具粗粝”,平时生活俭朴倒也罢了,在外做官不带家属,二十余年独身,却有悖常情。

 清代官员一般都是奴仆成群,公事则有师爷帮忙处理。陈瑸则是“未尝延幕僚,案牍胥自任,仆从一二人”,既不请师爷,仆人也只有一两个,这在清代非常少见。海瑞是比陈瑸更有名的清官,死的时候身边也有两个小妾、四个仆人。海瑞的生活已经被看作是过于“清苦”,“有寒士所不能堪者”,而陈瑸“苦行”更甚于海瑞。

 从秦汉到明清历时两千余年,广为人知的清官不过包拯、海瑞等数位。像包拯、海瑞、陈瑸这样的清官非常少,只能当作道德楷模顶礼膜拜,而难以作为典型推广。

 相比之下,康熙的标准可以说是人性化的标准。张鹏翮是清官,他收了一点法定收入之外的财物,这不足以证明其是贪官。张伯行有点文人好名的习性,人家赞助他刻几部书也没什么。因此,关键不在是否“一文不取”,也不在是否要清贫得为“寒士所不能堪”,而在于不滥用权力,不以权力谋私。

 然而,如果认同康熙的清官标准,则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即如何区分罪与非罪?既然收受法定收入之外的财物、接受他人的出版赞助仍然可以算是清官,何者该取何者不该取的界限就变得模糊,谁是清官谁是贪官就难以分辨,谁该受处罚谁不该受处罚就没有明确标准。如此,还有谁愿坚持“一文不取”的原则,被人作为异类对待?显然,这对杜绝腐败不利。

 但如果坚持陈瑸的清官标准,认定“妄取一钱”即为腐败,腐败是否就会受到抑制呢?估计情况也不乐观,因为这种高标准实际上不可执行。在清代,像张鹏翮、张伯行那样收受一点财物、接受一点赞助在官场随处可见,道光皇帝曾慨叹其“名为例禁,其实无人不取,无地不然”,以自己皇帝之威权,整顿都无从着手,他要靠官员们给他撑住江山,总不能把他们全部革除掉。

 传统政治的一大特点,就在于权力运用的边界含糊,由此留下了极大的运作空间,也产生了极大的灰色利益空间。存在这样的空间,像陈瑸那样的清官必然是极少数,像张鹏翮、张伯行那样的清官也不会多。

相关推荐
山东非遗 | 临清贡砖烧制技艺
新京号
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
新京号
韩国公司在美申请饺子外观专利,国内企业发文“饺子根在中国”
消费
仙游向您发出邀请!这五种好物千万别错过!
新京号
甲午年,京城里的江南士子们
文化
命若朝霜:法律视野下《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
文化
从这里,重新认识贵州!
新京号
日本收藏中的“中国形象”嬗变:从自我内化到客观观照
新京号
新闻8点见丨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重张;俄美元首通话超2小时
时事
笔与墨:收藏中国及其映照中的另一个美国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