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新京报挑错我乐在其中
订阅《新京报》一年多了,每天阅读《新京报》已成我生活的一部分。“更正与说明”栏目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感兴趣的原因,不是为了看报纸的错误,而是从错误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也常将学到的知识与家人和同事分享。慢慢地,我也在阅读的过程,发现了报上的个别“错误”,并会在第一时间给报社打电话纠错。
3月31日D20版的一张图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图片很美,内容一下子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这不就是小时候庄稼地里的“沙果”吗?小时候常和小朋友一起摘着玩,果实嫩一点时还有一点甜呢!冬天时,“沙果”成熟的果实会裂开,吐出白色絮状物,就像图片上的样子。这些年偶尔想起它时,虽然总想弄清它的学名,但也只是想想而已。
前天,当我看到这张图片时,原以为能如愿解开谜底,但图片说明却是:春天来了,村旁地里的蒲公英开始“播种”。但这是错的:一是蒲公英在夏秋季“播种”,不在春季;二是蒲公英的种子没这么大;三是图片上种子悬挂的物,与“沙果”的形状基本一致。我下决心弄清“沙果”到底是什么,查阅很多资料后才知它是“萝藦”。
当我向妻子展示发现成果时,她问我,费了一晚上的劲,就为了弄清这个,有必要吗?我却认为,解决问题的乐趣不在于这件事有多小,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乐在其中。
□牛义军(医生)
客户私人信息怎能如此透明
平时,笔者常接到陌生人的电话,当被问及如何获知笔者的号码时,对方就是闭而不答。近日,笔者遇到的两件事,很能说明问题。
一是,笔者步行路经复兴门内大街某写字楼,一家知名金融保险类机构在这里办公。由于大楼是玻璃墙体,从户外能清晰地看到里面办公的情况:地上的一摞摞文件,是填有客户详细信息的业务申请表、身份证件复印件。申请表上除了单位信息,该客户的家庭住址、座机电话、户口所在地、收入情况等信息也一应俱全。除了客户填写的申请表,还有统计日记表等报表,也一并“晒”在地上。
二是,笔者到某银行营业大厅办业务,听到柜员向客户核实个人信息时,并不顾及客户的感受。有的客户对信息保护意识强,希望柜员小声点,或回答问题时声音故意放低,也许是柜员未理解客户的意图,通过扩音器又重复一遍。这让客户很为难,也很尴尬。
希望各机构能考虑客户的利益,加强管理,不仅做好客户资产的托管人,更做好客户信息的保管人。
□单生(职员)
给孕妇“开后门”四惠东站做得好
笔者每天上班都要乘坐地铁八通线到四惠东站换乘,为了上下班高峰的时候可以分散客流,四惠东站的换乘通道,都是用栏杆隔起来的。栏杆上面有几扇小门,早晚高峰时,这几扇门都不能通过;而非客流高峰时间,则可以开放。
昨天早上笔者换乘时,看到了这样一幕:每扇小门旁都有一位地铁工作人员守着,有些女性乘客走近时,工作人员便为她们打开门。这些女乘客并非普通乘客,而都是孕妇。对这种做法,笔者深为感动,因为它非常人性化,既减少了她们的路程,又避免了她们可能被拥挤的人群挤倒。笔者希望地铁方面,能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北京的地铁更加人性化,更加温馨。
□董雁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