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阴冷与绚烂并存,残酷中透着温暖的趣味,伴随了蒂姆·伯顿所有的作品。
今年或许是好莱坞大导演蒂姆·伯顿迎来事业高峰的又一个契机,备受关注的新作《爱丽丝梦游仙境》刚刚在三月全球公映,他又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延伸到美国历史里。伯顿的投拍计划,已经排到了明年,他要把赛斯·格拉汉姆·史密斯的小说《亚布拉罕·林肯:吸血鬼猎人》搬上银幕,恶搞美国历史,把林肯总统变成一位武艺高强的驱魔者。对于熟悉伯顿的影迷来说,再天马行空的创意都不意外;就连严肃的批评界,也对伯顿一直坚守的个人风格赞赏有加。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授予他荣誉“金狮奖”,5月即将开幕的63届戛纳电影节,盛情邀请蒂姆·伯顿担当评委会主席。作为一位好莱坞电影体制内的导演,伯顿同样获得了艺术上的肯定。
蒂姆·伯顿的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个人烙印,多年他来与老东家迪斯尼公司若即若离,既能调用大公司的资金和发行,又能坚持独立制作的小众趣味。这种阴冷与绚烂并存,残酷中透着温暖的趣味,伴随了伯顿所有的作品,追溯其源头,还要从他的童年和第一部短片说起。1982年,伯顿拍摄了自己第一部短片《文森特》,几乎就是一部解剖童年的自传体。在这部只有六分钟的定格木偶短片中,人们可以看到伯顿在日后长片中所有的元素:哥特式的人物造型和表现主义场景,阴暗封闭的空间,孤独的内心独白,巴赫的风格下渲染出一种孤独和狂想。影片中那个消瘦的,头发凌乱的七岁小男孩,即是伯顿本人,也是他的偶像——恐怖片演员文森特·普莱斯。骷髅,僵尸,动物躯体,鬼怪新娘等等古怪的角色,早在这部短片中就已初露端倪,十几年后被扩展移植到银幕上,成了《圣诞惊魂夜》(监制)和《僵尸新娘》的灵感源泉。
这部精彩又黑暗的短片,虽然赢得了不少人的推崇,毕竟与迪斯尼阳光快乐的风格大相径庭,当时很遗憾没能公映。其实“不适合儿童观看”这个标签,可以说是伯顿挑战当时的大众理解能力的一把利剑,他的作品是如此的成人化,反童话,锲而不舍的心理探索,毫不留情地撕开童年的噩梦。作为传统恐怖片、Cult片和B级片的超级粉丝,伯顿在1988年终于在这个领域一展身手,《甲壳虫汁》不同于以往的“鬼片”,更像是一部宣传无政府主义和无差别爱情的闹剧。一对夫妇意外事故后变为鬼魂,依然对自己的老屋恋恋不舍,还和新搬来的女孩交上了朋友,大法师更是一见钟情,闹出了不少错位的笑料。鬼魂带来的不再是地狱的恐怖,而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狂欢,伯顿用自己对善恶的独特理解,颠覆了观众固有的成见。
关于爱情和命运的命题,在《剪刀手爱德华》中被推向了巅峰,这部影片被普遍认为是最具伯顿个人风格的第一部代表作,也是他和约翰尼·德普长期合作的开始。《蝙蝠侠》系列,虽然足够哥特,毕竟还是受到原著漫画的束缚,迈克尔·基顿(首任“蝙蝠侠”扮演者)强悍的肌肉,比不上德普忧郁的眼神。科技与人性的矛盾,偏见对情感的伤害,这不仅仅是爱德华的悲剧童话,也是蒂姆·伯顿一直以来探寻的主题。
《艾德·伍德》和《火星人玩转地球》类型不同,口碑也各异。1999年,伯顿携手德普再度回归奇幻题材,一部《断头谷》为他们俩都带来了事业的再次高峰。这部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影片,也是伯顿风格的集大成者。精美的布景,讲究的摄影,延绵不绝的科学实验和心理探索,在哥特的氛围中,再次把恐怖和幽默融为一炉,或许古装片才更适合伯顿。《断头谷》的票房奇迹,说明普通观众已经广泛接受伯顿的美学风格,在强调视觉特效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中独树一帜,让人物的个性和命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观众们欣喜地发现,早在2003年的《大鱼》中,他已然开始求变了。这部为了纪念父亲而拍摄的自传体影片里,伯顿的风格变得明亮而乐观,仅仅是一点点奇幻插入了现实,足以照亮父子间割舍不断的温情。至于2005年的两部作品,《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和《僵尸新娘》哪个更好看,可以说是不同口味者的选择,同时也展露了伯顿创作的两个方向。相比之下,前者是父母喜爱的乖宝宝童话,五彩缤纷,赋予教育意义;后者则更贴近《文森特》里的那个孤独男孩。再看看伯顿本人,也在2001年与海伦娜伯汉卡特喜结连理,二人的哥特气质是如此接近,正好合作夫妻档,《僵尸新娘》与《文森特》的一脉相承,也可以看作是伯顿对儿时梦境的再次畅想。
01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德普与伯顿的童心合作。
02 《僵尸新娘》是伯顿对儿时梦境的再次畅想。
03 伯顿监制的《圣诞惊魂夜》周边产品在全球热卖。
04 《文森特》这部短片开启了伯顿的魔幻生涯。
文 董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