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委书记孙建国:经济转型剑指高端化产业
2010-03-14 11:02

订阅
中新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柴燕菲)衢州,一座有着千年历史底蕴的江南重镇。“四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不仅赋予其成为历代兵家必争重地,也造就了昔日的经济繁荣。千年之后,衢州欲再现辉煌。
五年否决上千个项目落地只为“绿色GDP”
衢州发展起步晚、基础差,求发展一直是衢州上下的一致愿望。不过,地处钱塘江源头地区的衢州并非GDP主义者,放弃粗放增长的老路,衢州走上了绿色GDP之路。
如今,企业想入驻衢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衢州政府一手抓增量把关,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环保、能耗不达标的项目,不管投入再大,效益再好,坚决予以拒绝。
从2005年开始,衢州实行严格的工业项目落地专家决策机制。市委书记孙建国说:“项目落地,地方政府领导和部门说了不算,要专家说了才算数。”
衢州市委书记孙建国向记者举了一个数据:从2005年至今,衢州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否决了1000多个项目。
“衢州作为钱塘江源头地区,承担着浙江‘生态屏障’的特殊重任,我们把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的发展,但也不以停止发展消极地保护生态环境。”孙建国告诉记者,衢州的发展是通过产业高端发展、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互促双赢。
衢州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当地严格保护土地资源,采取严格的集约用地措施。政府建立了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与企业土地使用效率挂钩制度,有效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投入产出率。“政府严抓存量调整,强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已经关停了2000多家技术落后和污染重的‘六小’企业。”孙建国表示,目前衢州推进全面节电、节油、节材、节水和清洁生产。
“穷财政富民生”成“麻辣言语”
“解决民生问题,关键还在理念。只要重视,财政紧张也能解决好民生问题。”孙建国认为,不是“缺钱”地区保障民生就一定落后于富裕地区,只要想办法,穷财政也能富民生。
在浙江省,衢州属于相对欠发达地区,但采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细微之处抓小事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民生问题。
衢州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体现在多个方面。“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2009年衢州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归零。”孙建国介绍道。
目前,衢州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新增各类参保人数逐步扩大,新增被征地人员实现即征即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3.4%和99%。另外,针对中低收入群众住房保障,保障性住房也已开工建设。
衢州的基础教育也是令人称赞的。孙建国表示,目前,衢州已全面完成县(市、区)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农村教育也实施了“五项工程”和“领雁工程”、“青蓝工程”等,确保基础教育能够均衡发展。
孙建国举例说:“利用名校托管项目,以城区强校托管农村弱校,两所学校实行捆绑式、紧密型的管理模式,就可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从他的言语中,记者认识到,改善民生,经济并非绝对条件,重在理念先行。
高端化产业助力衢州跨越式发展
今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衢州发展起步晚、基础差,要发展一开始就必须坚持高起点。”孙建国脑海里的衢州发展蓝图中,跨越式发展是是衢州重现辉煌的根本。
孙建国表示,衢州发展的下一步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编制“十二五”规划,落实项目,用5年时间发展4个千亿元产业。
“我们把产业升级作为突破口,瞄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来规划发展产业,确立了‘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的指导方针,2005年开始全面整合,实施五大提升工程(产业集聚平台、产业龙头带动、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集约发展和产业服务环境提升工程),出台了转型升级的8个方面13项举措,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产业。”孙建国说。
作为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衢州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6年高于浙江平均水平。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跃居浙江第一。“这是我们从较早开始抓转型升级、高端化发展的结果。”孙建国认为。
目前,衢州围绕打造以氟硅产业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空气动力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太阳能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LED为主的新光源产业,引进了一大批大企业、大项目,其中不乏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多晶硅、太阳能电磁片、LED、高密度互联电路板等生产项目。
如今,衢州已经形成全国最完善的光伏产业链,特种纸占领全国20%的市场,新型产业的集群已经形成,一大批企业已经由从事相对简单制造转型为从事复杂制造,逐步实现了从“衢州制造”向“衢州创造”的转变。
五年否决上千个项目落地只为“绿色GDP”
衢州发展起步晚、基础差,求发展一直是衢州上下的一致愿望。不过,地处钱塘江源头地区的衢州并非GDP主义者,放弃粗放增长的老路,衢州走上了绿色GDP之路。
如今,企业想入驻衢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衢州政府一手抓增量把关,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环保、能耗不达标的项目,不管投入再大,效益再好,坚决予以拒绝。
从2005年开始,衢州实行严格的工业项目落地专家决策机制。市委书记孙建国说:“项目落地,地方政府领导和部门说了不算,要专家说了才算数。”
衢州市委书记孙建国向记者举了一个数据:从2005年至今,衢州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否决了1000多个项目。
“衢州作为钱塘江源头地区,承担着浙江‘生态屏障’的特殊重任,我们把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的发展,但也不以停止发展消极地保护生态环境。”孙建国告诉记者,衢州的发展是通过产业高端发展、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互促双赢。
衢州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当地严格保护土地资源,采取严格的集约用地措施。政府建立了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与企业土地使用效率挂钩制度,有效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投入产出率。“政府严抓存量调整,强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已经关停了2000多家技术落后和污染重的‘六小’企业。”孙建国表示,目前衢州推进全面节电、节油、节材、节水和清洁生产。
“穷财政富民生”成“麻辣言语”
“解决民生问题,关键还在理念。只要重视,财政紧张也能解决好民生问题。”孙建国认为,不是“缺钱”地区保障民生就一定落后于富裕地区,只要想办法,穷财政也能富民生。
在浙江省,衢州属于相对欠发达地区,但采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细微之处抓小事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民生问题。
衢州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体现在多个方面。“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2009年衢州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归零。”孙建国介绍道。
目前,衢州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新增各类参保人数逐步扩大,新增被征地人员实现即征即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3.4%和99%。另外,针对中低收入群众住房保障,保障性住房也已开工建设。
衢州的基础教育也是令人称赞的。孙建国表示,目前,衢州已全面完成县(市、区)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农村教育也实施了“五项工程”和“领雁工程”、“青蓝工程”等,确保基础教育能够均衡发展。
孙建国举例说:“利用名校托管项目,以城区强校托管农村弱校,两所学校实行捆绑式、紧密型的管理模式,就可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从他的言语中,记者认识到,改善民生,经济并非绝对条件,重在理念先行。
高端化产业助力衢州跨越式发展
今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衢州发展起步晚、基础差,要发展一开始就必须坚持高起点。”孙建国脑海里的衢州发展蓝图中,跨越式发展是是衢州重现辉煌的根本。
孙建国表示,衢州发展的下一步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编制“十二五”规划,落实项目,用5年时间发展4个千亿元产业。
“我们把产业升级作为突破口,瞄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来规划发展产业,确立了‘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的指导方针,2005年开始全面整合,实施五大提升工程(产业集聚平台、产业龙头带动、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集约发展和产业服务环境提升工程),出台了转型升级的8个方面13项举措,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产业。”孙建国说。
作为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衢州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6年高于浙江平均水平。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跃居浙江第一。“这是我们从较早开始抓转型升级、高端化发展的结果。”孙建国认为。
目前,衢州围绕打造以氟硅产业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空气动力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太阳能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LED为主的新光源产业,引进了一大批大企业、大项目,其中不乏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多晶硅、太阳能电磁片、LED、高密度互联电路板等生产项目。
如今,衢州已经形成全国最完善的光伏产业链,特种纸占领全国20%的市场,新型产业的集群已经形成,一大批企业已经由从事相对简单制造转型为从事复杂制造,逐步实现了从“衢州制造”向“衢州创造”的转变。
来源:中新网
原标题:衢州市委书记孙建国:经济转型剑指高端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