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最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又一次成了社会热点。因此我们特地组织了两篇文章,尝试跳出直接讨论“转基因是否安全”的模式,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土摩托的《转基因好不好?转了才知道》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很多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人,事实上并不了解它。要想弄清楚转基因是好是坏,把这个技术了解透彻很重要。而云无心的《我为什么不怕转基因?》则针对“吃转基因食品会改变自己的基因”的说法,描述了基因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变化。了解得越多,恐惧越少,世事大抵如此。
基因时代
转基因好不好?转了才知道
眼前这场关于“转基因”的讨论并不是转基因技术引发的第一场争论,肯定也不是最后一场。它让我想起一个名叫iGEM的比赛。
美国的民间科学家
2002年,有个名叫Drew Endy的科学家去了麻省理工(MIT)研究生物工程。Endy是工程师出身,他发现生物工程和他熟悉的工程学相差太远了。典型的工程学很像搭积木,零部件都是现成的。他想把生物工程也变成这个样子。
他和一些志同道合者组成一个小团体,开始在MIT实践他们的理想。他们把单个细菌的基因组视为工具箱,DNA视为工具,细菌就是成品。他们设想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造出新的细菌,具备一些原本没有的新颖功能。这个想法并不新奇,但他们想出了一个前人都没有想到过的方法:利用学生的自主能力去扩展研究思路,扩大研究范围。
他们在MIT为本科生开了一门课,布置的第一个作业就是让学生制造一种“会眨眼”的细菌。这门课很成功,并变成了一个竞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第一届参赛的队伍一共才有35所大学的学生团队,到今年已经有120所学校了。
这个竞赛不光是把现成的基因转来转去,而是要求参赛者对现有的基因做出改良,或者干脆自己设计一个(或几个)基因,再组装到细菌中,把细菌变成一个全新的东西。MIT负责为参赛者提供“工具”。参赛者需要在这些“工具”的基础上设计出自己的新工具,然后组装成一个新的生命。
目前,大家争论的“转基因”只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当我们还在争论“复制粘贴是否可行”时,他们已经在制造新内容了!
如此“高科技”的东西,肯定只有高等学府才有资格参加对吧?中国的参赛团队就是这样。目前中国只有少数顶级高校参加过这个竞赛。北大的团队甚至获得了2007年度的iGEM大奖。
前段时间,《纽约时报》报道了2009年的iGEM。记者选取的报道的参赛队伍来自旧金山湾区的一所社区学院。所谓社区学院很像我们的技校或者成人大学,上学的都是一些考不上正经大学的所谓“后进生”,或者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回炉”进修的成年人。
学校只能提供一间屋子作为临时实验室。研究经费大部分来自一位校董拉来的1.8万美元的赞助,其余仪器是队员自己买来或者借来的。一开始学院里有很多学生参与进来,设计方案,做些准备工作。后来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一个核心团队:Sergeeva,19岁,来自莫斯科的第一代移民,组长;Hunter,27岁,按摩理疗师,中学上的是得克萨斯一所神学院;Brock,34岁,电子工程专业学生,退学10年后重返学校;Lee,47岁,曾经做过10年软件工程师,现在重新回来读书;Sandate,21岁,卖化妆品的;VandePol,41岁,旧金山城市学院教师,也是这个团队的指导员,但他教的不是基因工程,而是生理学。
这六个人居然试图制造一种能用太阳光发电的细菌!你也许认为这又是一个美式的英雄故事。错!这个团队最后没能成功,连参赛的基本要求都没有完成。
无知造成盲目
通过这篇报道,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科技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仅靠业余科学家小打小闹,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这个故事又不是一个美版“民科”的故事———他们并不想通过科学出人头地,或“颠覆现有的科学理论”,而是觉得科学好玩,很想参与进来,跟上现代科学的发展步伐。我喜欢这个故事,这个团队都是普通人。他们有梦想,又肯钻研,可以肯定,他们在参赛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不会再对“转基因”产生盲目的恐惧。
对比一下电子工程和生物工程的进展就知道了。我们对电子工程几乎从一开始就全盘接受,允许电子工程师犯错误,在犯错误中不断学习进步。但我们从来未给生物工程这个机会。当然生物工程也确实需要采取比电子工程严格得多的管理,但有些人已经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要求所有的生物工程都必须证明完全没有任何错误才能应用,这个标准已经高到几乎无法实现的程度了。比如中国批准的转基因水稻转的是一个Bt杀虫基因。这种基因编码的一种生物杀虫剂,已经被使用了70多年,但有些人还是觉得试验不够长,还要继续试验下去。请问究竟需要试验几千年才能让人满意呢?
转基因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从目前的大部分报道中没有读出任何一个站得住脚的质疑。比如说专利问题,新技术当然要有专利,谁能要求科学家来做“活雷锋”?再比如抗性问题,抗性当然会出现,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应该是不断研发新的转基因农作物,而不是干脆禁止,任由农民使用农药———农药不会产生抗性吗?
其实,很多反对转基因的人,根本不了解这项技术。对比一下中美两国对于iGEM比赛的态度就知道,说到底这还是一个科学教育的问题。在中国,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基因到底是怎么回事,更别说亲自转个基因了,所以他们才会把转基因当做洗澡水,也不管里面有没有孩子,一股脑都倒了出去。如果有机会让普通人都来转个基因试试,他们或许就会明白,转基因没什么可怕的,它有优点也有缺点,只有用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它,扬长避短,才能发挥它的优势,造福人类。
□土摩托(北京 记者)
【食本主义】
我为什么不怕转基因
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转基因这样“安全性还没有得到完全确认”的食物,你敢吃吗?我回答是:只要是上市的食物,我根本不考虑是不是转基因的,只要好吃便宜我就吃。美国的食物除非特别说明,默认都是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而那些贴着“非转基因”标签的,一是贵,而是也说不清有什么好处,所以我是一贯敬而远之。算起来,我吃转基因食物快10年了。
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最担心的还是“这东西会不会不安全”。我的专业知识告诉我:“绝对安全”的食物根本就不存在,相对于传统食物,转基因食物“有害”的可能性不会更高。在某些方面,它的安全风险甚至较低。
对于引起许多人忧心忡忡的转基因水稻,最常见的疑问是:“虫子吃了会死,难道对人不会有害吗?”与传统水稻相比,目前的转基因水稻不过是转入了一个Bt基因而已。这个基因的作用就是表达出一种蛋白质。它被昆虫吃下去之后,能与昆虫体内的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毒性,杀死昆虫。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Bt蛋白相当于“虎符”的一半,而受体是“虎符”的另一半,只有两部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对于人体来说,受体这一半根本就不存在,所以Bt蛋白在人体内不会产生“毒性”。实际上,用细菌生产出Bt蛋白,作为农药喷洒到农作物上的做法,已用了几十年,而且是作为一种“无公害”的“绿色农药”来使用的。转基因不过是让这种“绿色农药”的生产直接在植物体内进行而已。
还有人会担心,这种“非自然”的蛋白质在人体内会不会产生其他的有害作用。其实,所有的蛋白质被人吃了之后基本上都会被分解成单个的氨基酸。来自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对于人体来说都是一样的。只有一小部分没有分解完全的蛋白质片段(多肽),可能在肠道内引发人体的过度免疫反应,从而产生过敏。在我们的传统食物中,很多都能够导致过敏,比如花生、鸡蛋、海鲜等。转基因作物开发中的规则之一就是避免从这些可能含有过敏原的物种中寻找被转基因。对于转基因作物来说,转进去的基因是明确的,很容易地跟踪它会不会引起过敏。而“传统育种技术”,比如诱导突变筛选所产生的突变基因是未知的,我们很难跟踪它表达出来的蛋白质,也就无法知道它是否会引起过敏。从这个角度来说,转基因的食品更安全。
还有人担心,转进水稻中的Bt基因会转移到人或者微生物体内。从逻辑上,我们不能说“不可能”,但想想科学家们要费多大的力气才能把一个基因转到另一种作物中,就不难理解:大米中的Bt基因要转移到人体中有多难了。同时,Bt基因已经整合到了水稻中,它转移到人体或微生物中的机会———即使有也不会比其他基因更高。如果它能转移到人体中,那么其他食物所含的基因也能转移进人体。我们为什么不担心因为吃了鸡肉而将鸡的基因引入自己的身体呢?
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与推广,除了作为食品本身的安全性,还受到其他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政治、经济、伦理等等。但就食物来说,只要上市了,就没有什么不能吃的。
□云无心(美国 食品工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