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移民:17年的等待(2)
2010-02-23 09:51

订阅
17年等待
移民范围划定后,均县镇发展停滞,镇上不建车站村里不修公路,村民住所变危房便租用帐篷度日以待搬迁
张培海在均县镇洪家沟村生活了45年,其中有超过1/3的时间,是在等待搬出这个库区。他已经无法忍受这里的生活条件。
均县镇位于一个“半岛”上,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镇上只有一条主街,街的尽头就是水库码头。
镇子一天的热闹时光不过早晨的四五个小时,渔民们把凌晨捕来的鱼在早市出售,镇子笼罩在早晨的薄雾和淡淡的鱼腥味中。
早市结束后,均县镇就陷入了宁静。
街上几乎看不到行人,杂货铺和小饭店开着门却看不到坐堂的老板。主街两侧有许多红砖建筑,有些已废弃不用。通往码头的路被杂草挤得狭窄,当年客运候船室早已淹没在荒草之中。
镇子上没有超市、网吧这些21世纪随处可见的设施。这里甚至没有车站,县际大巴在路边停靠等待旅客。
均县镇的时光像是被定格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
镇上的村民们记得,1990年,长江委租用了丹江口到均县镇的班船“均县一号”,白色的大船经常在清晨的薄雾里出现在村口。工作人员拿着仪器跑上跑下,有人在地里打水泥柱,在墙上画红杠。
1992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通过后,丹江口库区开始执行国家淹没区停止建设的“禁建令”,海拔172米水位线以下的地方,原则上停止一切基础设施建设。
“本以为等一等就要移民了,而这一等,就是17年。”张培海说。
明廷松在1992年离开家乡怀家沟村,到外面师范学校上学,3年后毕业回到镇上教书,2004年调到镇政府党政办,负责镇上的移民工作。
明廷松说:“这17年来,我们镇与我离家时几乎没有变化。市里一位领导前年过来视察时说,这里比十年前还破落。”
镇上的各个村里一直没有任何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其他农村的“村村通”工程在这里被取消了。
“建了也白建,还是要淹的。”洪家沟村书记程时雨说。村里至今未通水泥路,一到雨天,泥泞不堪,孩子们上学要坐船到十几公里外的村子。
张培海家土坯房的裂缝不断增大,到了2008年,墙上的裂缝已经可以伸过手臂,但移民的命令还没有下。不得已,镇上给村里有危房的家庭发了救灾帐篷,张培海一家平时住在帐篷里,东西存放在老屋里。帐篷冬冷夏热,张培海一家在帐篷里过了两年。
2008年9月的某一天,让均县镇负责移民工作的明廷松松了一口气,他接到长江委的电话,通知他移民试点工程马上就要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