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7日,雪后的北京满眼是白茫茫的一片。凌晨四点多,58岁的李春海起身从怀柔的住处赶往崇文区幸福大街37号,来参加当日举行的新京报《北京地理》1000期专家读者座谈会。与此同时,其他40多名深爱《北京地理》的读者,以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苹芳、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黄汇、微观地理研究学者王彬、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晓峰、《北京地方志》编委会编审谭烈飞、建筑学家兼城市文化研究者史建等专家也冒着严寒从北京的四面八方赶往这里。
“作为深度扎根北京的版面,《北京地理》的6年也体现了北京处于巨变期的6年。我们希望能听取更多的意见。”当日上午,新京报编委吕约的致辞拉开了论坛的序幕,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对北京城市文化保护的热烈讨论。
作为女性和梁思成先生的学生,黄汇对这个城市保留着慈爱的责怪与呵护;专注于北京微观地理研究的王彬却希望《北京地理》能更加敏感一些,只有感同身受才能推己及人;谭烈飞从以往版面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志同道合的言外之意;考古学家徐苹芳却冷静地抛出质疑“你们是不是脱离了地理本身”,继而又指出“普及与提高”的重要性,对栏目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在这剧烈变化的时代,我们对待北京的态度犹如一个精神分裂者”,史建的观点也是《北京地理》对待这个城市的态度———爱恨交加,“在21世纪,怎样发现新北京的都市性,这是《北京地理》的重任”;唐晓峰教授则指出“胡同的主体是谁”的问题,提出胡同居民更应受到尊重。
新京报北京杂志副主编刘旻代表北京地理团队做了总结,重新审视了北京地理的核心价值:城市与人的关系,关注代谢的模式关注生长的可能,让主体陈述自己。北京地理应建立更开放更公共的平台,形成真正的公共讨论,挖掘北京都市性的同时,甚至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思路。社会责任感与专业素养进一步提高。
当日,记者发现前来参加座谈会的读者中,有19岁的年轻人,也有81岁高龄的老人,有在某一领域独有建树的学者,也有普通的退休工人,他们在认真聆听专家观点之余,也竞相用各种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北京、对《北京地理》的感情。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潘波 曹燕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尹亚飞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