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创造了“少年侃”
新京报
2010-02-06 01:41

 【成就评述】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直是一本饱受争议的小说。一方面此书仍然受到当今青少年的喜爱,也被很多文学评论家列为当代美国文学经典;另一方面,对这部小说的斥责声一直不断,很多美国学校把它归为禁书之列。

 这本小说也被有些人称为“危险的小说”。该书至少和三起凶杀案有间接的联系:1980年,一名23岁的青年在纽约街头枪杀了歌星约翰·列侬,这个凶手是一个“麦田迷”,在枪杀现场还随身带着这本书;1981年,一名25岁的青年行刺美国总统里根,警方在凶手的酒店房间内发现了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1989年,美国女演员丽贝卡·谢弗被一名“粉丝”枪杀身亡,凶手年仅19岁,作案时身上也揣着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

 可以肯定,塞林格的这部小说绝对不是推崇暴力的。这部小说之所以名叫《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因为霍尔顿把一句“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的诗误听为“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于是他对妹妹说:“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

 精心调配痞子语气

 英国作家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把《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语言风格称为“少年侃”(Teenage Skaz)。“Skaz”一词源于俄国文学评论界,是指那种试图模仿日常口语风格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中文译者把这个词翻译成“侃”,倒也挺有意思。简单来说,“少年侃”就是指作者写小说时故意回避使用书面语言,在文字风格方面模仿青少年日常讲话的口气,给读者造成一种面对面听一个年轻人聊天的效果。

 如果你读过塞林格写的其他小说(尤其是英文版),比如《九故事》,你会发现在那些小说里作者使用的是中规中矩的文学语言,比如这种句子:“二十分钟后,她们在起居室里已经快要喝光各自的第一杯威士忌酒了,此时她们正以一种独特的、也许是仅限于大学寝室室友之间的谈话方式在聊着天。”相比之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语言好像完全出自另一位作者之手。

 初读这部小说时我一直好奇:塞林格写这本书的时候本人年龄多大?后来得知:塞林格生于1919年,他从1941年(22岁)时开始写《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最终写完、出版是在1951年(32岁)。此书完成之前,塞林格已经读过大学(不久即退学)、尝试过工作、赴欧洲参加过二战、结过婚、并已经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那些小说的叙事腔调都是传统、规规矩矩的)。由此可见,这本书中“十六岁少年侃”的叙事风格是一个经历丰富、谙熟小说技巧的成年作者有意选择、精心调制的结果。正如戴维·洛奇所说:“少年侃”式的阅读感受“只是一种幻想而已。作品本身实际上还是经过‘真正的’作者殚精虑创作出来的”。

 比目鱼

相关推荐
三里屯丨实践育人:走进绿色军营 感受军人魅力——五年级2班班级实践活动
小记者
全国711家影城为梦想亮屏,“梦想电影院”公益项目在京启动
公益
依托“小组团” 释放“大能量”——伊里其乡小组团援疆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新京号
全新视角打开河西走廊,越看越上头!
新京号
传奇自传承!北京女篮功勋前辈杨洁进入中国篮球名人堂
新京号
蛇年首帆 青春启航!2025年全国帆船冠军赛厦门开幕
新京号
冰箱贴撬动“大经济”,国博凤冠冰箱贴销量破百万
北京
离岛免税、乡村振兴……第二场“代表通道”关注这些热点
时事
从风火轮到人类太空探索,航空航天科学家走进北京丰台11校宣讲
教育
福建,出了多少外国领导人?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