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顽的主儿
这事儿我跟人讲过不止一次了。记得前两年,老一代顽主王朔老师重回文化圈(这字儿也念juan),我还挺兴奋地在一饭局上跟人介绍他老人家的《致女儿书》,结果席间有一准九零后的小妹子翻着白眼问我:王朔是谁啊?
我当时还挺尴尬:真不知道假不知道———不准故作轻狂。
小妹子非常坦诚地说:确实不知道,您就当我没文化行么———大叔。
我刚三张儿上下就被人家叫成“大叔”了,可见不知道王朔也是很正常的。当时我们感叹:什么叫代沟啊这就叫代沟。顺便还用王朔的话在小妹子面前卖了把老:我们看王朔的时候你还是液体呢。而过了几天,勤思敏学的小妹子又兴奋地对我说:我想起王朔是谁了———不就是老在娱乐圈(这字儿同样也念juan)骂街那板寸男么,这人还写书啊?
记得当初,我还就这事儿发过感慨:文化的王朔变成娱乐的王朔了,这是我们时代的悲哀。不过后来一想也挺好,文化都成了于丹余秋雨的标签了,王朔还不如去娱乐。起码能娱乐就说明这人还有创造力,还能为人民服务,王朔毕竟还是个不招人讨厌的老大爷。
相比于王朔,还有一些老大爷就要面目可憎得多了,也让年轻的妹子们更加尴尬。时不常听到媒体的姑娘们这样抱怨:不都说小女人对付老男人是百战百胜的么?怎么现在的老头儿这么难伺候?听她们说,在很多会议场合都能见到某些“当年也火过”的老大爷,他们端坐着,犹如一尊神像,表情则比神还要傲然———往高了说是在蔑视凡俗,往低了说就像痔疮发作了。而这种老头的难伺候,主要在于这样一种悖论:你不知道应不应该“认识”他。要是“不认识”呢,就多少显得臊着他们了,老大爷一失落就要发脾气。而要“认识”呢,他们又要开始摆谱,摆谱的方式却还是发脾气———从“媒体的良知”骂起,以“媒体的良知”结束,他们这顿饭可有事儿干了。
想来这种老大爷的心理状况也是一个悖论吧:他们渴望被人“认识”,却又觉得“认识”他的人都“认识”得不够深刻。他们想像娱乐人物一样引人注目,却又不能像娱乐人物一样豁出脸去———说到底还是“文化”至上的年代把他们惯坏了,惯成了这样一种古怪的组合体:老大爷的外表下偏偏揣着一颗小女人般自恋而矛盾的心。寻常的小女人当然伺候不了。
也好也好,这样的老大爷大多是闹不出什么绯闻的,晚节算是保住了。
□石一枫